第519章 對遼“金融戰”(1 / 2)

天福七年(942):

這一年的春天開始,全國大旱,且伴隨著嚴重的蝗災,這場蝗災持續了整整一年多,“天下諸州飛蝗害田,食草木葉皆儘”,莊稼顆粒無收。

旱蝗相繼,導致百姓大量流亡,餓殍遍地,潼關以西地區,饑民的死亡率竟然高達驚人的80%!(關西餓殍尤甚,死者十七八)

這一年的6月,石敬瑭就駕崩了。也正是因為這一輪的災情,“晉祚自茲衰矣”。

4,經濟改革

石敬瑭在進入洛陽之後,快速而簡潔地清算了“李從珂集團”,隻誅“三大惡人”,其中就有李從珂的錢袋子——張延朗。

可是很快,石敬瑭就有些後悔殺死張延朗,因為精通財會製度的人少之又少,偌大的朝廷,居然找不出一個“判三司”的合適人選。

最後,經過一個月的物色,終於讓皇城使周瑰擔負起了這個重任。

桑維翰給石敬瑭定了一個基調,那就是哄契丹、促生產。中原王朝擁有著驚人的自愈能力,隻要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生產經營有序進行,就一定會渡過難關,實現複興。

所以石敬瑭的一係列善政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思路來展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恢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直追“明宗盛世”。

在這種情況下,石敬瑭開放了“農禁”,即允許民間私自打造農具。

封建時期有種說法,叫“寸鐵為兵”,各種鐵器都是要上報官府備案的,以防止有人用農具打造兵器鎧甲。在某些特定的曆史時期,對於民間鐵器的監管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五戶共用一把菜刀。

敢於開放農具,讓老百姓自由打造鐵器,表現了政府的充分自信,以及經濟發展的蓬勃向上。

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中,對生產資料的嚴格管控,會嚴重遲滯經濟的發展。

天福年間,隨著石敬瑭不斷地減稅、免稅、釋放勞動力、鼓勵開荒等政策的頒布,出現了生產資料的嚴重短缺,於是,石敬瑭與時俱進,開放了農具的禁令,促進了經濟的恢複和快速發展。

開放農禁,還不是最瘋狂的,石敬瑭最瘋狂的、也是被世人詬病最多的一個舉措,是開放了“錢禁”,即允許民間私造貨幣。

政府允許民間印假鈔……這是表象,也是被人們誤會最深的地方。

“錢禁”開放了半年多,就被宣告作廢,重新禁止民間私鑄。這也是被後世學者當做有力證據的地方,批評石敬瑭不懂金融,亂搞一氣。

沒那麼簡單。我們極有可能是冤枉他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