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建立】
自從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後,契丹鐵騎在黃河以北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馳騁肆虐,嚴重威脅中原王朝的統治,成為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
契丹對中原文明的影響也史無前例地巨大,直接導致了後續的中原王朝的興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五代十國”而不是“三代十國”,甚至在契丹滅亡後,還對中原王朝有著殘餘影響。
比如,北宋末年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就是“聯金滅遼”。北宋權閹、“六賊”之一的童貫,之所以堅持“聯金滅遼”,就是因為宋太宗立下了遺訓:收複幽雲十六州者,封王。
“聯金滅遼”的結果就是導致北宋快速地被金國人滅掉,上演了“靖康之變”。
在石敬瑭割讓了“幽雲十六州”之後的400多年,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漢人才真正將其收複,終結了中原人長達400多年的噩夢。
石敬瑭的得力謀士桑維翰,在耶律德光麵前口吐蓮花,從早到晚地為他分析利弊,極力為石敬瑭集團爭取利益。在桑維翰的努力之下,耶律德光最終決定投資河東項目,於是指著帳外的一塊石頭,對趙德鈞的使節說道:“我之前已經答應過石郎了,除非這塊兒石頭爛掉,否則我是不會失信的。”
在石敬瑭給出誘人的“賣國三條”後,耶律德光就對石敬瑭毫無保留地說道:“我長途跋涉了三千多裡,付出了巨大的前期投資,一定要有回報才行。我看你器宇軒昂、氣度不凡,很有帝王相,咱就彆再往後拖延了,我現在就封你當中原皇帝吧。”
石敬瑭再三推辭。
石敬瑭的這種推辭不僅僅是例行的謙虛客套,而是自有一個難以啟齒的齷齪想法。他不方便說,讓我幫他說。
當時晉安寨的張敬達尚存有五萬多精銳,牽製著河東、契丹聯軍主力;趙德鈞、範延光在東麵駐足觀望;李從珂率軍停駐黃河岸邊;潘環在西部……形勢並不明朗,我們再看石敬瑭的“賣國三條”,割讓的是趙德鈞的地盤,讓契丹人“自取之”。
石敬瑭的想法是:如果順利的話,自己先與契丹人聯合解決掉晉安寨,然後兵分兩路,自己南下跟李從珂單挑,契丹則去攻打“幽雲十六州”。而趙德鈞不善野戰,卻精於守城,所以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局麵:自己滅了李從珂,而契丹則與趙德鈞拚了個兩敗俱傷。
到那時,石敬瑭就可以與趙德鈞談和,聯手對抗契丹,甚至可以把耶律倍送回契丹。這樣,耶律德光即便沒有被擊斃在戰場上,也會陷入深深的國內矛盾,被反對派(耶律倍)和強力集團(述律太後)聯合推翻。
然後就形成了契丹、趙德鈞、石敬瑭三足鼎立的局麵。而最重要的是:石敬瑭可以摘掉“漢奸”、“賣國賊”的帽子了。
一句話,石敬瑭是想拿“幽雲十六州”當胡蘿卜,利用契丹這頭傻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