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針對東川董璋的部署外,安重誨還對西川做了類似的部署:
先是利用人事調動,在兩川內部加楔子。例如把讓武虔裕出任綿州刺史,安重誨把自己的親信安排進兩川各轄州,包括把夏魯奇任命為遂州武信軍節度使,先前孟知祥表奏自己的部將李敬周做留後,如今真的留在了後邊,朝廷空降了一個節度使;
這些楔子一方麵是要監視兩川情況,例如李仁矩,他對董璋恨之入骨,不惜捕風捉影、甚至空穴來風編造一些所謂的“董璋謀反”的罪狀;另一方麵,則是做好武力討川的準備,例如夏魯奇,到任後,立即著手整修遂州城防工事,訓練士卒、製造武器鎧甲;
至於朝廷的軍隊滲透,安重誨更是絞儘腦汁。他為赴任兩川的親信們都準備了警衛部隊(牙軍),視其所至州縣選擇牙軍規模,多的有兩三千人,少的也不下五百人,全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精兵勇將。以“牙軍”的身份作掩護,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兩川的刺激。
安重誨向兩川滲透軍隊的做法,與淮南嚴可求向虔州的滲透有相似之處。唯一的不同,就是安重誨是“一次成型”,而嚴可求是“近景魔術”。
嚴可求每次派駐來的部隊的數量都是在常規、慣例之內的合理人數,虔州人就很自然地認為他們是正常換防、輪訓。奧妙就在於走的人數總比來的人數要少,每次都能留下若乾軍隊,日深月久,嚴可求終於在虔州軍民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大部隊的集結。
相比於嚴可求的不漏聲色,安重誨的做法簡直就可以說是招搖過市,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笑話。
朝廷增大了兩川地區的軍事投入,還要努力擠榨兩川的戰爭能量。例如先前借荊南戰事,命令西川負責夔州駐軍的糧草供應。隨著夔州的收複,孟知祥與前線毛重威合演了一出雙簧,撤回了三千特遣軍,但為了顧及朝廷顏麵,糧草的補給一直持續。
這時候,孟知祥上疏朝廷,“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實在供應不起了,請求停止向夔州的輸血。
李嗣源不但沒有批準,反而加大了對西川的催征力度。
孟知祥的做法更覺,直接甩出一封上疏,“抱歉,沒了,謝謝。”從此之後公然抗旨不遵,不再往夔州運送一粒糧食。
而在這個時候,坊間又盛傳一個小道消息,說是朝廷打算繼閬州保寧軍之後,又打算把綿州、龍州從東川版圖裡劃出來,再新置一個軍鎮,如今的綿州刺史武虔裕將會是這個軍鎮的節度使……
安重誨的一番操作下來,兩川都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迫感:朝廷要動手了!
此前,孟知祥與董璋早就斷交,雙方劍拔弩張,瀕臨戰爭。在外部勢力(中央)的巨大壓迫下,二人終於有了對話的可能。
安重誨的戰術勉強過關,戰略則是慘不忍睹。
董璋派來使節,提出兩川結盟,製定聯合作戰計劃,一起抵禦共同的敵人,並要求兩川結為秦晉之好,董璋之子娶孟知祥之女。
麵對董璋主動拋來的橄欖枝,孟知祥卻嗤之以鼻,“現在想起老子來了,早管著乾啥子去了?朝廷打你?活該打死你個龜兒子!”
論綜合實力,西川完爆東川,所以之前朝廷給出的“助教禮錢”指標是西川100萬貫,東川50萬貫。
對東川董璋的怨恨和鄙視,使得孟知祥打算見死不救,坐視朝廷收拾東川,說不定自己還能趁火打劫,從董璋那裡撈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