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兩川生隙(1 / 2)

【兩川生隙】

朝廷欲圖兩川,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無論是唐昭宗,還是李茂貞,染指兩川的策略永遠是逐個擊破。一定要對兩川挑撥離間,讓東、西二川內鬥。一旦兩川聯合起來,一致對外,那麼憑借巴蜀易守難攻的地勢,第三者很難插足其中。

如今,西川孟知祥與東川董璋的關係並不融洽。

首先,兩家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雙方為爭奪鹽利而不斷爆發武裝衝突,據史料記載,東川地盤雖小,卻有460口鹽井;而地盤廣大的西川,則隻有區區13口。東川的食鹽產量直接秒殺西川。

在產量上擁有絕對優勢的董璋,又製定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鼓勵商販購買東川食鹽,再販賣到西川,對西川進行食鹽傾銷。

董璋的行為嚴重破壞了西川地區的經濟秩序,西川的財富源源不斷流向東川。

而問題的嚴重性還不僅僅局限於財富外流,食鹽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一種國家戰略資源,是任何人都離不開的必需品、消耗品,事關民生和政權命脈。東川如果控製了西川的食鹽市場,就等於握住了西川的命根子。日後,但凡東川在食鹽上有所風吹草動,都會引發西川的狂風巨浪。

“兩白一黑”足以扼殺一個政權。東川利用食鹽顛覆西川,也不是危言聳聽。

孟知祥為此頭疼不已,於是想到了一個辦法——地方保護,設置貿易壁壘,簡單說:加稅。

孟知祥在海關設置層層關卡,對進口的食鹽課以重稅,直接啃掉了鹽販子的全部利潤。一年之內,居然收繳了七萬貫鹽稅。很快,因無利可圖,商人們也就不再前往東川犯鹽。

高關稅,通常會受到境內百姓的質疑和謾罵,殊不知,針對某些特定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不僅僅是保護本地民族企業這麼簡單,直觀的關稅背後,是無形的金融秩序,是一個政權真正的命脈。

如果境外資本在原材料、生產技術、金融服務等各方麵都占據了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放棄高關稅,將無異於自殺。好比把一個沒有經過任何格鬥訓練的人推上擂台,而他的對手卻是泰森。

所謂的“規則”,必須建立在信息對稱的前提上。擁有460口鹽井的東川,對僅有13口鹽井的西川叫囂什麼市場經濟、買賣自由、取消貿易壁壘……就是不公平。

之前很多公知批評我國的高關稅,尤其愛拿汽車為例。這些人,如果不是愚昧無知,就是彆有用心。

大幅度提高關稅,這一招簡單粗暴,行之有效。孟知祥快速地解決掉了食鹽對西川帶來的巨大隱患。

當遂州武信軍出現空當的時候,西川孟知祥又橫穿東川轄境,搶走了東川的嘴邊肉,讓東川董璋吃啞巴虧。

以鹽利為核心,圍繞兩川地區霸權,西川孟知祥與東川董璋之間的矛盾愈發不可調和,邊境衝突不斷升級,雙方大搞軍備競賽,隨時可能爆發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

兩川之間的不睦,原本是朝廷插手兩川事務的絕佳契機,可以駕虎驅狼,各個擊破,坐收漁翁之利。

然而急功近利的安重誨卻急於求成,打算把兩川一勺燴,把兩川同時當做假想敵,同步進行著戰爭部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