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大師”張全義1】
張全義本名張居言(有書亦作“張言”),家中世代務農,年輕時曾在縣政府當臨時工,經常受到縣令的歧視和羞辱,工作和生活都很不順心。恰逢黃巢之亂,掙紮在社會底層的張全義看到了階層躍遷的希望,於是欣然放棄了臨時工的苟且,奔向詩與遠方,投奔草軍,跟著黃巢混了。
張全義應該算是最早一批投奔草軍的骨灰級草賊元老,跟隨黃巢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受到提拔與重用,黃巢入主長安、建國稱帝的時候,任命張全義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相當於“大齊國”的組織部部長、兼交通部副部長。
黃巢被擊潰後,張全義投奔到諸葛爽帳下,被諸葛爽表奏為澤州刺史。諸葛爽死後,兒子諸葛仲方襲位,“托孤重臣”劉經與李罕之爭權奪利,互不相容,當時張全義站隊李罕之,攜手逐走劉經,控製河陽地區。
隨後,張全義與李罕之分贓不均,漸生間隙。原因很簡單,李罕之在諸葛爽時代,就是集團二號人物,官職、地位等均在張全義之上,並且在驅逐劉經的過程中,也是李罕之的人脈關係(李克用),出力最多,所以李罕之在分割勝利果實的時候,表現得也很強勢,對張全義不夠友好、不夠尊重、不夠體恤,導致張全義心生不滿。詳細過程前文有述。
張全義秘密與李罕之的敵人——王重盈取得聯係,內外聯合,對李罕之發動突襲,逐走李罕之,控製河陽。李罕之逃到河東,搬來李克用天兵天將,張全義於是向汴州朱溫納款歸降,請求朱溫庇護。即“河陽爭奪戰”,最終以朱溫的勝利而告終,張全義占據河陽,並從此正式加入汴州勢力,從那時起,張全義就死心塌地地忠於朱溫。
那一年,是唐僖宗文德元年(888),一直到後梁滅亡(923),張全義效忠朱溫35年!這才是真愛。
“張全義”是唐昭宗賜的名字,跟朱溫的“朱全忠”是同一批次。一個全忠,一個全義,圖個好寓意。隻可惜全義是真的全義,全忠可不怎麼忠。
朱溫篡唐建梁,張全義主動請求改名,避聖諱,於是朱溫賜名張宗奭(音同“是”),慣例,全書皆以“張全義”呼之。
朱溫時代封張全義為魏王,冊拜太保、太傅、太師,常年做河南府尹、各地節度;朱友珪加封其太尉;朱友貞加封其洛陽留守、天下兵馬副元帥。
莊宗入汴,張全義自洛陽主動來汴州朝覲,泥首待罪。李存勖撫慰久之,命人攙扶著他上殿,賜宴壓驚。
早在張全義與李罕之爭奪河陽的時候,李克用俘虜了張全義的弟弟張全武一家。李克用沒有為難他們,在太原賜予田宅,給予了較為優厚的待遇。從那時起,張全義雖然忠心服侍於朱溫,卻常常秘密派人與太原方麵取得聯係,至於他隻是局限於家務事,還是涉嫌充當河東的間諜,就不得而知了,史籍隻雲“常陰遣人通問於太原”,就這麼一句話,留給後人自行體會。
所以李存勖對張全義安撫道:“卿家弟侄,幸複相見。”張全義感激涕零,拜謝皇恩。李存勖命自己的弟弟們和兒子們全都以兄事之,對張全義無比尊重。當時張全義已經71歲了,在鎮守洛陽35年,在後梁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亦有良好的口碑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李存勖哪怕是作秀,也要對這位政壇活化石、政治花瓶恭敬有加、輕拿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