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明宗入魏(2 / 2)

“倉啷啷”……變軍寶劍出鞘,明晃晃奪人二目、冷森森耀人膽寒。變軍們把李嗣源團團圍住,把刀劍遞到李嗣源麵前,惡狠狠地說道:“我們認得您是大帥,我們手中的刀劍——可不認得!”

隨後,變軍們挾持著李嗣源、霍彥威等,大呼小叫地往魏州城走去。

趙在禮、皇甫暉等隻允許李嗣源、霍彥威等將領入城,而拒絕其所部兵馬入城。張破敗當然不同意,如果李嗣源答應入夥,那自己功不可沒,所以不能坐視擁立之功付之東流。

於是皇甫暉揮軍掩殺,將張破敗斬殺。

趙在禮於是率領各級將領出城迎接李嗣源,在道路兩邊跪地叩頭,一麵痛哭流涕,一麵懇請李嗣源的寬恕,恭請李嗣源坐第一把交椅,“大哥,以後我們就跟你混了。”

原本是來平叛的,結果剛到站,自己反倒成了叛軍領袖……這讓李嗣源情何以堪。

由於叛軍拒絕外軍入城,李嗣源帶來的兵馬失去了指揮,進退失據,於是紛紛潰散,隻有霍彥威帶來的五千鎮州兵不為所亂。

李嗣源身陷重圍、危在旦夕,屈從叛軍也隻是他一時權宜之計。他對叛軍們說道:“要想做成大事,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兵力,剛才城外的王師部隊瓦解潰散,我去把他們召集起來。”於是,趙在禮便放李嗣源、霍彥威出城,收攏逃散的士卒。

此前,元行欽率一萬人駐紮在魏州城南。李嗣源派部將高行周、張虔釗等七人相繼來元行欽軍營,對他說自己是騙趙在禮他們的,要求元行欽率部會師,然後突襲叛軍。

元行欽對此持嚴重懷疑態度。擔心李嗣源是要吞並自己的部隊,或脅迫自己一同謀反。於是扣押高行周、張虔釗等使節,不對李嗣源做出任何回應,然後後撤一定距離,繼續觀望。

現在,李嗣源出城,身邊隻有不到一百人,而且沒有武器鎧甲,暫時駐紮在魏縣,召集舊部。在霍彥威的五千鎮州成德軍將士,聽到消息後,紛紛投奔到自己的老長官李嗣源帳下(李嗣源現為成德軍節度使),有了這五千人撐場麵,李嗣源終於有了些底氣。他對諸將流淚說道:“我明天就回鎮州總部,呈遞奏章,解釋這裡的一切,然後等待皇上的發落。”

霍彥威跟李嗣源的親信安重誨竭力反對,說元行欽先前平叛失利、屢戰屢敗,大帥到來後,他又拒絕您的命令,現在又不戰而退,等他回洛陽後,一定會把所有罪責都推卸大帥您的頭上,您要是再擅歸本鎮、上疏請罪的話,豈不更是“割據重鎮,要挾中央”了嗎?不正是印證了奸邪小人對您的誣陷嗎?到時候您更是百口莫辯!

“如之奈何?”

二人建議李嗣源趕緊回洛陽,親自麵見李存勖,把前因後果解釋清楚。

李嗣源同意,於是帶著五千嫡係部隊南下,班師回洛陽。路過相州時,遇見禦馬管理官(馬坊使)康福,而康福向李嗣源提供了數千匹戰馬,使得李嗣源的戰鬥力有了質的飛躍。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但與很多曆史的關鍵細節一樣,都被隱藏。主流觀點認為,正是康福的這數千匹戰馬,使得李嗣源有了問鼎中原的底氣。

其實從李嗣源掛帥到兵變稱帝,這個過程疑點重重、漏洞百出,並不亞於朱友珪弑父、朱友貞登基。我堅信這段曆史時被粉飾過的,我們回在後文做簡單分析。在此,先照顧故事性。

見李嗣源拉攏起一支數千人的騎兵部隊,並且往洛陽方向移動,元行欽急忙撤退到衛州,飛奏朝廷:“李嗣源已經叛變!現正往洛陽進軍,請做好迎戰準備!”

李嗣源一邊向洛陽方向行進,一邊不斷地派人快馬加鞭傳遞奏章,為自己辯解,每天都會派出好幾撥信使。然而這些信使中的絕大部分都被元行欽截留。李嗣源與中央的聯絡基本處於中斷狀態。

李嗣源叛變的消息傳來,已經臥病在床的忠武軍節度使、尚書令、齊王、“治愈大師”張全義,慚愧、憂愁、恐懼……於3月15日,在首都洛陽自殺(絕食而死),享年75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