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酒之會”事件發生後,契丹可汗遙輦欽德的威望呈斷崖式下滑,使得本就風雨飄搖的遙輦氏統治更加岌岌可危,而掌握兵權的大元帥日益威脅遙輦氏的汗位。不久之後,遙輦欽德可汗去世,身兼大元帥(夷裡堇)、於越(相當於宰相)的迭剌部耶律氏族領袖耶律阿保機,被推選為契丹可汗。
按照契丹傳統,可汗應該由八部“大人”聯合推選,任期三年。然而耶律阿保機登上可汗之位後,一連乾了三任,九年不曾換選。
這就使得契丹貴族產生了不滿情緒,要求耶律阿保機遵循舊製,以便人人都有機會過一把可汗癮。
令人詫異的是,在這些“反對派”中,不僅有那七部的“大人”、貴族,甚至也存在於阿保機的迭剌部耶律氏中,連阿保機的兄弟們都陰謀推翻他。
阿保機的弟弟們前後總共發動了三次叛亂,史稱“諸弟之亂”,給契丹民族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在平定“諸弟之亂”的過程中,阿保機表現出了驚人的寬大仁慈,沒有對屢次作亂的弟弟們痛下殺手。我們當然可以說阿保機宅心仁厚,顧念手足之情,但也從側麵反映出此時的阿保機並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其政治力量不足以支持他大開殺戒、鏟除異己。
另外七部的首領也不出所料地發動了叛亂,他們劫持了阿保機,逼迫他讓出可汗之位。阿保機迫不得已,交出了象征可汗權威的旗鼓(由唐王朝冊封),同時要求與自己多年來經營管理的漢人難民彆立一部,築城而居。
阿保機等於自求放逐,七部首領求之不得,認為這是將阿保機邊緣化的機會,於是欣然答應。
在長期征戰中,阿保機吸收了不少中原漢民,其中不乏飽讀詩書之士。阿保機沒有像其他部族首領那樣歧視漢人,而是非常樂意與之結交,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漢人謀士也經常獻計獻策,在阿保機奪契丹汗位、乃至日後稱帝建國的過程中,漢人謀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保機選擇的這個地方土地肥沃,並且有鹽池,阿保機積極發展經濟,並把生產的食鹽交給七部首領,七部首領鼠目寸光,自以為這是阿保機主動上繳的保護費,因而樂嗬嗬地悉數笑納之。
不久之後,阿保機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你們七部隻知有食鹽之利,卻不知食鹽有主,你們說這合適嗎?不給我意思意思,你們覺得好意思嗎?
七部首領覺得不好意思,於是攜帶牛肉、美酒來鹽池轟趴(以牛酒會鹽池),結果阿保機不夠意思,伏兵四起,將七部首領全部殺掉,一統契丹八部。
這是契丹版的“牛酒之會”,師承劉守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據記載,這是阿保機的妻子——述律平的計策。
耶律阿保機和他的賢妻述律平在支持者的輔佐下,前後用了十餘年的時間,才逐步地取得了契丹八部的實質統一。
這樣看來,契丹人“十餘年不犯邊”與劉仁恭的奇襲摘星嶺、放火燒牧草、牛酒之會的關係並不大,起碼不是決定性因素,是耶律阿保機忙於內政,完成契丹的中央集權製過渡,無暇南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