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青海湖鎖死吐蕃東進之路,爾後開關貿易即可。”
張議潮篇河西的慘狀已經昭示了吐蕃的野蠻,房玄齡可不打算將這戰火燒到未來的大唐命脈上。
杜如晦的看法與老朋友一樣,更加井井有條:
“八年後吐蕃傾力而來敗於我唐先鋒軍,那如今更是不足為患。”
“與其冒著高反之憂強征,不如鎖之,更能以重利驅之攻西突厥。”
在意識到如今吐蕃的弱小後,眾臣一時間倒是看的分明了,這吐蕃不過就是一個高原上的突厥人罷了。
輕輕點頭,將房杜二人說的都納入考慮,李世民對這所謂的裂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想來……應當是皇子治滅西突厥後便以為西域高枕無憂。”
“目中所見,唯有朕未能平的高句麗。”
【吐穀渾是二鳳親手給河西走廊打造的一重保險。
而這重保險,在李治並不是很重視的情況下,被祿東讚親手撕開。
就如同二鳳當時一意孤行要定高昌一般,祿東讚同樣為吐蕃精準的找到了一個窗口期。
以655年蘇定方掛帥征伐高句麗開始,唐朝與高句麗開啟了高宗時的十四年戰爭。
在蘇定方遼東掛帥的次年,656年祿東讚揮師攻取白蘭羌,660年以白蘭羌屬地為跳板,蠶食吐穀渾。
並且,祿東讚還有意的對唐朝拉扯,既拖延遼東的攻略,也遮蔽吐蕃的小動作。
662年,吐蕃與弓月部落締盟,聲勢震天,號稱要反唐,李治不得已派蘇海政為鵬海道行軍大總管平叛。
祿東讚麵對唐朝天軍顯得很淡定:
給我們錢和糧食,我們就不反唐了,不然我們立馬跑,等你走了繼續反唐。
蘇海政為求速平,饋敵軍資約和。
祿東讚嘗到了好處,於是開始加大力度,同時混淆李治的判斷,讓李治很難理智。
663年,被吐蕃連連攻伐的吐穀渾遣使入朝,稱吐穀渾滅亡在即,乞求援助。
而同時,祿東讚也指派使者入朝,稱吐穀渾侵犯吐蕃,請求唐朝發兵攻吐穀渾,主持公道。
李治人傻了,做了個最蠢二的各打五十大板的決定,“皆不許援”。
同年年末,弓月部落在祿東讚的指使下,再次進攻於闐,引得安西都護來救。
665年,祿東讚再次聯合疏勒、弓月侵於闐,李治不得已,再次派兵救援。
而其中吐穀渾入朝稱危在旦夕並非危言聳聽,根據吐蕃自己的曆史記載,從659到666年,祿東讚一直都在吐穀渾境內主持吞並工作。
663年入朝求援的吐穀渾人很可能是內部親唐派能發出的最後的聲音了,但可惜李治沒有時間仔細傾聽。
而在高句麗被李勣滅國後的665年,在關於如何如何懲戒吐蕃的意見上,李治再次不理智了。
閻立本表示:滅高句麗既不勞民也未傷財,打吐蕃沒有任何問題。
契苾何力認為:大軍若至吐蕃可能回縮,不如假意拒絕吐穀渾求援,然後大軍悄悄合圍,一戰而定。
薑維的後人薑恪怒罵:吐穀渾與唐乃是唇亡齒寒,這時候甭說那麼多了,先出兵把吐穀渾保下來再說!
李治皆不許。】
李世民依稀記得,此前聽光幕講三國時,他曾數次嘲笑曹丕的“帝不聽”。
結果沒想到啊,曹丕帝不聽,李治帝不許,相映成趣。
“優柔寡斷!”
李世民很生氣:
“此乃敗唐之基業!”
雖然還沒動手,但後世親口承認了這吐穀渾的戰略緩衝以及河西道的保險,都是他親手促成造就的。
於是後世曾經提過的那句話再次讓李世民想了起來:
“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這也讓李世民當即決定,今晚回去就要抽李治屁股一頓。
反正兩歲的小屁孩啥也不懂,挨一頓打讓大唐皇帝念頭通達不至於怒氣鬱結,也算是李治為大唐做的第一份貢獻了。
小心掩喜色的李世勣謹慎道:
“畢竟高句麗乃我唐大敵,後人隻見陛下收西域之英姿,不明背後之嘔心瀝血,故而目中隻有遼東。”
李世民笑容滿麵:
“既如此說,想來懋功平遼東甚是吃力。”
“或應入海師曆練,試取夷州以操海師。”
李世勣那點小心思誰能不懂?煬帝征高句麗折戟,他千古一帝親征未滅。
結果此國被李世勣誅滅,此份功績有兩個皇帝親征為對比,簡直不要太顯眼。
故而李世民乾脆順著李世勣的話,你為皇子治開脫眼中隻有遼東,是不是因為伱在遼東打的太吃力了?
李世勣心中對皇子治的一丁點好感頓時被扔到了扶餘國:
“遼東小國何須陛下出手?”
“臣請親滅,揚我貞觀之威!”
什麼高宗啊,不熟。
他李世勣是要做貞觀名將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