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1 / 2)

“吐蕃能大敗這唐朝?”

張飛表示懷疑。

安史之亂那吐蕃貴族的種種記錄張飛還沒忘呢,隻是覺得這大唐武功正盛,這吐蕃就敢迫不及待上來捋虎須了?

孔明不以為忤,羽扇一揮笑道:

“我等不妨假設,翼德你若為吐蕃國主,欲為吐蕃開疆拓土,當如何抉擇?”

“俺……”

張飛摸了摸鋼針似的胡須,計上心頭:

“效仿呂布安祿山之流,拜那高宗武後為義父義母。”

“再效仿司馬懿之流,陰養士卒,隻待……”

“停停停!”

孔明略感頭痛,用羽扇敲著張飛的腦袋:

“休要玩笑!”

“好好好,且讓俺想想。”

張飛略感委屈,這計策怎麼著也算是取曆代精華了,如何不行?

不過開啟認真模式後,三軍統帥張飛對著身後的地形圖看了又看後也不得不承認:

“若想外拓,似乎確實僅有出青海,襲河西一途。”

這副地形圖標的簡略,但也能看的清楚,這吐蕃四麵八方皆為連綿山脈。

唯有東部乃是群山闕口,順著走就是那後世所稱的青海湖,再從青海湖往東就是河西走廊了。

孔明點點頭道:

“這青海於吐蕃來說,乃必取之地。”

“其地有被唐朝擊敗滅國之吐穀渾部眾,有與唐朝關係不睦之黨項諸部。”

“吐蕃必將秣馬厲兵,傾國之力而取之,唐朝若無防備,恐……”

【需要說明的是,吐蕃的國策非常簡單:

就是要吞並吐穀渾,拿下青海。

吐蕃第一次進入大唐的視線就是因為劫掠吐穀渾。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接到了吐穀渾的哭訴:爸爸,有人打我!

還沒等二鳳仔細調查清楚呢,貞觀十二年就接到了吐蕃侵掠鬆洲的消息。

新仇舊賬一起算的情況下,大唐當時給了吐蕃足夠的尊重:

起五萬大軍,侯君集任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與劉蘭各為左右翼策應,牛進達為前鋒,四路齊出攻吐蕃。

結果讓二鳳沒想到的是,主帥侯君集還沒動身呢,前鋒牛進達就已經大敗吐蕃了。

而且吐蕃跪的相當迅速:

不僅飛速將此前侵占的人口土地皆儘歸還,還遣使認錯,並讓祿東讚親自為使,獻黃金五千兩,珍寶數百,既是謝罪,也是為求親。

鬆讚乾布確實稱得上吐蕃的一代英主,跟二鳳也算是翁婿和諧的佳話,其人活著的時候是大唐與吐蕃的蜜月期。

李世民本身就是個軍事家,具體反應到大唐的國策上就是對吐穀渾的極端重視。

因為這塊地方介於大唐和難搞的吐蕃之間,屬於戰略緩衝區。

同時還控製著青海四麵八方的所有交通要道,聯係著中原與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溝通交流。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整個貞觀年間都在密切注視著吐穀渾,一旦有反唐或者自立的苗頭出現就飛速介入,以雷霆之威剿滅,同時不惜以和親的手段讓吐穀渾成為大唐的忠實擁躉。

因此在整個貞觀年間,吐穀渾國滅之後雖然名聲不顯,但二鳳對西突厥的攻略每次都是多路齊發,吐穀渾所控製的青海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並且在貞觀後期,青海道也成了絲綢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唐的經濟命脈之一。

成為天可汗最忠實狗腿子的吐穀渾也是鎖死吐蕃東進的第一道屏障。

但到了李治時期,這道屏障出現了裂痕。】

侯君集一抬頭就看到了長孫無忌幸災樂禍的笑容。

“潞國公運不及人也。”

這是長孫無忌小聲說的話,看似關心哀歎,讓侯君集有一瞬間想和這死胖子拚了。

不帶這麼欺負人的!

不過心底也在反思,莫非自己的運氣在玄武門用完了?

有光幕啟路本是好事,但連著在京城呆了那麼久,涉及到自己的都隻是片言碎語。

結果一不在長安,就抖出來一個大消息。

倘若他侯君集當時在場,當場抱著陛下的腿求情,是不是也不至於陷入如今尷尬的境地?

侯君集心中的哀歎影響不到李世民。

對後世稱他為軍事家,並對這吐穀渾的一長串分析,李世民淡定點頭:

“如此言論,不過朕於吐穀渾軍略的十之二三。”

沒錯,朕就是這麼強,就是這麼想的。

同時也瞪大眼睛,將這些分析一股腦的全都記了下來,並打算晚上尋杜如晦要來記錄溫習一下。

李靖隻敢在心裡撇撇嘴,但同時心裡也戰意洶湧。

光幕這個說法與他所想不謀而合,而如今剛好搶先發難,給吐蕃人一個驚喜!

房玄齡隨即提出自己的建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