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山村少年(2 / 2)

但是,農村基層僅僅依靠“木鐸老人”來進行管理是難以管好的。為此,朱元璋又設立了“裡長”、“糧長”。“裡長”即“裡正”,負責管理管理稅賦和征派徭役。“糧長”負責協助地方官員給朝廷征收糧餉。

“少囉嗦,趕緊的!去晚了,有你好受的!”裡長大人忐忑著,因為朝廷在前不久才鎮壓了“大藤峽起義”,把整個桂北地區打得稀巴爛。這才過去多久?隔壁貴州又爆發了“楊應龍之亂”,刀兵四起啊!

“是是是,快快快,走走走!”、“大人教訓的是。不知何處又起刀兵?”、“哎喲,我腳崴了,疼!”

“死了沒?走快點!”裡長一邊敲鑼大吼,一邊快步衝來就是狠狠一腳,正好把腳崴了的周軍踢個踉蹌,摔倒在路邊的泥濘裡,渾身爛泥。他嘴裡罵罵咧咧:“全家都死絕了?怎麼就隻剩你這菜貨?”

“咳咳。嗚嗚,大人饒命啊!我家就隻剩下小人一個‘續香火’的了。若是小人死了,家裡的老母咋辦?還有一個三歲妹妹得要人養呢!嗚嗚。”周軍被憤怒的裡長踢翻在道旁水溝裡,凍得瑟瑟發抖。

“是呀是呀,周家太可憐了。那年打仗死了爹,後來打仗死了叔,如今輪到他,怕是要絕後了……”一些同樣是“軍戶”的男丁們,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老年,路過身旁的人無不對周家的遭遇表示同情。

“哼,彆以為裝死就能逃過兵役?做夢吧!”裡長吼:“就算你死了,還得你家鄰居頂替,起來!”

“看什麼看?沒見過‘刁民’偷奸耍滑麼?”裡長吼道,畢竟完不成征兵任務,他自己就得親自上戰場頂替名額,因為“軍戶製”就是這樣規定,況且“楊氏家族”乃“土司”,盤踞貴州近八百年,兵強馬壯呢。

此刻的大明朝廷正在朝鮮與“倭寇”死磕呢,哪有多餘的軍隊能派來鎮壓“楊應龍叛亂”?因此,西南各地衛所駐軍就成了此次“剿匪”的先遣隊。朝廷隻有先拿這些“軍戶”去耗著對手,才能爭取時間。

一旦明朝能在朝鮮戰場獲勝,必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掉過頭來鎮壓“楊應龍叛亂”,因為這幫反賊居然敢聚眾十幾萬人到處打劫,全然不把朝廷的威嚴放在眼裡,讓朝廷“改土歸流”破產,必須嚴懲!

“你你你還有你,趕緊去把這小子從臭水坑裡拖出來,拉去堡裡交給長官們處理,否則有你們好看的,哼!”裡長吼完後,便一馬當先向附近其它村落趕去,畢竟他的任務還沒完成,得抓緊時間。

“喂喂喂,周軍你沒事吧?搭把手!”圍觀眾人裡有幾個玩伴見狀後趕緊施以援手,將他拽上來。

“哎喲,痛死我了,這個挨千刀的,該死!”周軍捂著胸口的爛泥腳印,憋得滿臉通紅地埋怨著。

“喂喂喂,你小子可彆亂嚷嚷,小心活不久!”眾人將周軍拽上來後,趕緊甩掉手上的爛泥警告。

“活不久?大不了就死唄?”周軍怒:“被賊寇殺死也是死,被當官的弄死也是死,反正都是死!”

“喂喂喂,那可不一樣。剿匪而死算有功,畏罪而死乃有過,怎麼能比?”眾人七嘴八舌訕訕道。

“好了好了,知道了。我周軍是不會連累你們的。”眾人這時終於再次啟程,爭取晌午趕到堡裡。

“堡裡”作為一個兼顧“集市”與“軍屯”作用於一體的場地,此時已經集合了數以百計來自十裡八村的青壯年甚至中老年人,因為明朝官府規定,年紀在16歲至60歲之間的“軍戶”男丁須無條件應招入伍。

在古代封建社會,有些朝代規定男孩年滿12周歲是為“小童漢”,就要承擔下田種地乾體力活兒,待年滿16周歲者則為“大童漢”,需要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很不幸的是,周軍今年虛歲才十五而已。

這個年齡的少年,雖然血氣方剛,可是一旦上了戰場,可未必受得了那種金戈鐵馬和血染疆場。

畢竟,他們平時都是“種田郎”甚至“無業流氓”,活著的意義就是先填飽肚子,然後找個妻子,最後生個孩子,完成傳宗接代,繼續給朝廷、地方官僚和土豪劣紳們當牛做馬。若能活命,誰願意死?

…………………………………………………………

《天地任我行之二》已經完結,各位讀者有什麼好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多多留言,也好方便我在續寫《天地任我行之三》時儘量改進,爭取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畢竟我隻是個業餘寫作愛好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