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現有的光伏電池結構和儲能方案,其實用效率都無法滿足動力裝甲對於能量轉換和輸出的實際需求。
不論是采用聚光透鏡集中式電池板陣列,還是利用柔性電池對車身進行均勻覆蓋,其最高光電轉化效率也無法超過25%的理論上限。
而動力裝甲戰車對能量的需求遠遠超出了這個水平。
“我們已然陷入了一個相當被動的困境。”
陳銘衡有些沮喪地說“傳統光伏電池的光電轉換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儲存效率也相當有限,采用目前的技術路線,我們很難解決動力需求的巨大缺口。”
“可我們又不能輕言放棄啊,就憑這個裝甲車的巨大戰略意義,哪怕是繞道走一遍,我們也應該繼續努力嘗試。”
“繞道走一遍?你說的太對了。”
張恒突然眼前一亮“或許我們就應該擺脫傳統路徑,另辟蹊徑尋找全新出路。”
說著,他環視四周,隨手拿起一張平板計算機,在上麵飛快地作些標注和計算。
張恒注意到,不論是哪種化學儲能材料,其實際能量儲存密度都遠遠低於理論儲備值,這說明在能源轉化和利用方麵還存在著巨大的進步空間。
就在這時,張恒突然意識到,或許整個技術理念本身才是罪魁禍首。
早在幾百年前,人類就形成了一種沿襲至今的科技發展觀念。
發電將來自某種燃料或能量來源,然後使用一種輸配電網絡將能量分布傳輸,再用蓄電池等儲能設備供給最終用戶使用。
而現在人們主要的努力,也都集中於提高各個環節的轉換效率,試圖讓整體係統的供能能力更上一層樓。
可是,張恒深知這種注重分工和細化的理念,在最終會走向瓶頸的極限。
一旦傳統觀念達到理論上限,科技進步就將舉步維艱,乏善可陳。
“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要按照這種老路走下去呢?”
他自言自語地嘀咕著“世界在變化,科技發展也應該隨之變革,我們何不一次徹底的大膽創新?”
正在這時,張恒無意中看到旁邊一架小型無人機正在充電。
那柔韌的太陽能電池板散發出微弱的藍光,若有所思地讓他聯想到另一個極端情況:如果整個裝甲車的外殼上下左右都覆蓋著同樣的電池陣列呢?
那全方位吸收的光能量足以讓動力需求直接由整車身來滿足,是否就無需其他輸配和存儲電路了?
就在他盤算這種極端構思的可行性時,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念頭突然在他腦海中閃現。
如果能找到一種方式,將動力能源直接以光量子或電磁波形式高效地注入整個裝甲係統。
又或者設法在納米尺度實現能量的分子內部存儲和快速轉換利用,那無疑將徹底扭轉現狀,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理念。
“這個設想或許有些大膽了,但若真的能以創新構思為基礎,重新定義一種全新的能量係統理念和方法,那對於動力裝甲的發展將是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