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大時代》全本免費閱讀 []
近年來翟文采舉人越來越醉心辦學。原上人都知道要找舉人老爺得去龍麓書院。
昨晚也不例外,翟舉人又留宿在書院內。
翟文采不是一般的私塾先生,他是泇水流域最後一位傳奇舉人,去省城鄉試時因緣巧合結識了實業家張騫,入其幕府專業興學,並有幸隨其北上麵見過袁世凱,親眼目睹了《淸帝遜位詔書》的驚世出台。後其察覺袁世凱意欲複辟,方知**險惡,非己能為,乃向張騫辭行,回鄉耕讀傳家。
舉人家底殷實,良田百頃。亦學張騫辦實業並饒有建樹,在鄉裡辦了油坊、小紡織廠 和好多店鋪門麵,人稱翟半街。遠在淮海城還投資了兩座水泥廠。但舉人捧在手心的還是這個不掙錢的書院。知道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夙願是做教育家勝於做實業家。
前幾年,舉人籌劃了數年,買下了鹿呦山麓頂三十畝山地,耗銀近萬建起龍麓書院。書院迎門牌坊頂廊下赫然懸掛著一塊孫大帥的手書匾“先行後知”。靠著孫大帥的威名,龍麓書院在戰火不斷的年代裡毫發未傷,成為難得的一片淨土。舉人的名望,財力的加持,加上瀝血心力扶持,書院聲隆日盛,逐漸名揚遠播。四鄉八鎮的學子皆以求學書院為榮。
書院距泇水村的路程寥寥數裡,站在書院門口就能看見泇水蜿蜒南去。早前翟舉人經常早晚步行往來家與書院間,一路隨者如流,途中先生常教吟唱,郎朗唱書聲讓人聽而慕羨不已。龍麓書院上下學路上學子排著隊唱那首《送彆》是泇水流域一大文化盛事: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舉人教唱書是一絕,長時間熏陶,這首歌連田裡的農人都能熟練的哼唱。
舉人夜夜留宿書院也不全是醉心辦學。他還在躲債,一個情債。他後半生最後悔的事之一就是一時糊塗給自己納了四房太太。這年把來他雄風不在,不再能夜夜揭竿而起了。按說他這個年紀欲望淡的多了,新娶的玉紅哪耐的住。
剛過門時玉紅還人事未開,大家相安無事,彼此清淨。她是抱著還債的念頭進的門,她爹因為治病借了舉人五十塊大洋,還不起就跑來跪舉人,“老爺行行好,我家彆說還錢了,就是人也吃不上飯了。大孩玉紅成人了,能洗衣做飯,與其餓死不如到老爺家當個傭人。”
舉人心善,當然不能讓餓**,家裡不缺傭人,但添雙筷子不是事。玉紅來了給舉人請安,那天舉人正在寫春聯,玉紅穿著水藍花襖,細長的腰身束著挺拔的胸脯,白生生的臉,清澈的黑眸讓人看了都讚歎這是一朵白蓮花。人長的俊俏就不說了,居然還識字,隨口念出了老爺剛寫好的春聯:
竹蘭梅裡藏春色
山水畫中收景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