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李唐也感歎縣衙的治理框架已經有些不合適了,畢竟有了這麼多的工坊,縣衙裡麵卻沒有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總讓左益朗去兼顧工坊的事情也不是辦法。
於是李唐心中有了改革縣衙架構的想法,可是仔細一想,卻微微搖頭,現在還不是時候,眼下最重要的還是衙役、鄉勇的兵備換裝,以及鐵冶所新址的繼續建設等,其他的都要延後再說。
隨時戶房司吏白水吉也稟報了今年春耕的安排情況。
如今昌化縣的百姓基本上都分到了耕地,這已經相當於李唐對全縣的耕地進行了一次重新分配,所以昌化縣的農業生產充滿了活力,百姓的耕種積極性非常高。
而且縣衙也購置了大量的農具、種子和耕牛支援百姓,目前春耕的準備事宜進展順利。
“太爺放心,開春之後,全縣的播種事宜將有條不紊的展開。目前全縣基本上已經普及了水利設施,耕牛和農具也都分發到位,隻要老天爺不發癲,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李唐點頭勉勵了白水吉幾句,不過心中卻微微一談,豐收之年不敢奢望,隻要不是大災之年就好了。
後世普遍以為明末連綿不斷的天災是從天啟末年開始的,在崇禎朝達到了巔峰。
可實際上,從萬曆末年開始,大明各地的天災就已經持續不斷了。雖然此時天災的烈度還不如崇禎年間,但也是幾乎年年不斷、天下皆有之的態勢!
所以萬曆四十一年多半還會是一個災年,李唐隻希望今年的天災不要太猛烈,讓田裡的莊稼多收獲一些。
“現在縣衙庫房有多少錢糧?”
隨後李唐詢問起錢糧數,來君誠說道:“啟稟太爺,目前全縣的水利建設和荒地開墾已經停止,再加上賑濟災民的開支也沒有了,所以縣衙的實際支出其實是減少的。”
“縣衙也已經結清了各處工坊雇傭的民夫、工匠的工錢,目前的支出大項就是衙役、鄉勇的工食銀,以及鐵冶所新址的各項開支,以及縣衙的運轉等其他開支,每月在五千多兩上下。”
“到本月底,縣衙庫房結餘糧食一千零五十九石、錢財四十二萬七千一百零八兩!”
眾人聽到庫房內有存銀四十多萬兩,都是振奮不已,就連李唐也是咧著嘴大笑起來,可以預見,今年將是一個肥年,自己可以乾更多的事情,將昌化縣的攤子鋪的再大一些。
李唐說道:“庫房的存糧數額太少了,從下個月起,派人向周邊各縣采購糧食,以後庫房內的存糧數目至少要保持在一萬石以上!”
“是!”
現在李唐不再為銀子發愁,但是糧食卻太少了,李唐必須未雨綢繆,一旦今年再有災禍,糧食才是最能穩定人心的,畢竟銀子填不飽肚子。
隨後李唐想了想,說道:“現在縣衙有錢了,從二月開始,所有衙役、鄉勇的工食銀從每月二兩漲到三兩,工坊夥計的工錢從一兩五錢漲到二兩五錢,鐵冶所新址的工匠工錢從一兩五錢漲到四兩!”
眾人聞言都是一愣,雖然看上去漲錢不多,但是架不住漲錢的人多,如此算下來,縣衙每個月光是養人的錢就要花掉一萬四千多兩!
“這個,太爺,雖然縣衙的錢財充裕了,可也用不著立即就給大家漲錢,是不是積攢一下?”
左益朗還是忍不住站出來充當“惡人”,本質上還是想多存一些。
李唐則說道:“錢不是攢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本縣可不會當守財奴。給大家漲些錢,衙役、鄉勇就會更賣力的操練,工坊的夥計就會更賣力的生產,咱們昌化縣也才會越來越好!”
左益朗聞言也就不再反對了,雖然自己的俸祿是朝廷發的,可是李唐也給縣衙眾人都另發一份工食銀,漲錢了,自己也跟著收益,反正自己提醒了就算儘到義務。
這時,眾人看到工房司吏馬登州穿著臟兮兮的衣服大步走來,進屋便欣喜的大聲說道:“太爺,小人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