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
這天李唐收到消息,火炮工坊將銅炮鑄造好了,李唐隨即帶人來到火炮工坊“驗收”。
當眾人來到工坊內,隻見一門大概三百斤左右的銅炮擺放在地上,這門銅炮現在隻有一個炮身,還沒有打造、安裝炮架或者是炮車。
李唐上前仔細查看,並且用手撫摸炮身和炮膛,這門火炮的裡外都很光滑,可見火炮工坊的眾工匠手藝都很不錯。
於是李唐笑著誇讚了眾人一番,並且宣布火炮工坊所有人本月工錢翻倍發放。
眾人頓時歡呼起來,主事鄭艾說道:“多些太爺!其實還是太爺的鐵模工藝太好了,小人等才能在幾天之內鑄造出一門精良的銅炮來,這樣的事情放在以前,小人等連想都不敢想啊!”
其實鐵模鑄炮的辦法並不是李唐自創的,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這是後世鴉~片戰爭期間出現的一種鑄炮工藝。
當時滿清使用的火炮都是陳舊不堪用的,甚至據說在南方沿海地區,很多炮台部署的火炮都是幾十年前,甚至是康熙時期、明末時期鑄造的,滿清武備之腐朽可見一斑。
因此在戰爭開打之後,麵對一邊倒的戰局,滿清統治者才迫切的想要向南方增派火炮助戰,隻是北方隻要城池部署的炮不敢輕易南下,滿清又不具備大規模鑄造優質火炮的能力,所以隻能命令下麵的官員自行製造大炮助戰。
而因為泥模製造大炮的周期太長,滿清麵臨的戰事急轉直下根本等不了,所以當時就有能人想到了金屬模製造工具和農具速度快的特點。於是乎滿清便開始經過一係列改進措施,將這個辦法用來鑄造大炮。
此時李唐對鄭艾說道:“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今後未必不能實現!”
“太爺教誨的是!”
隨後李唐說道:“這兩天給這門銅炮裝備炮架,準備試射。”
“是。”
“另外火炮工坊要對這次鑄造銅炮的過程進行總結,要梳理出技術規範來。”
“技術規範?”
李唐說道:“當然!所謂的技術規範就是鑄炮的規矩,鑄造火炮也和打造火銃一樣,必須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上的尺寸來,決不能有任何差錯,隻有這樣才能鑄造出精良的火炮。”
“此外,火炮工坊生產的每一門火炮都要嚴格記錄鑄造工匠的姓名,不但要刻寫在炮身上,而且還要登記造冊,上報到兵房備案,一旦火炮出現質量問題,便可以追查責任人!”
對後李唐對羅丙辰說道:“其餘火銃工坊等幾個工坊也要推行這個製度,一定要對兵備的質量嚴格把關!”
“是,小人遵命。”
接著羅丙辰問道:“太爺,火銃工坊昨天已經有了消息,幾杆昌化式步槍的樣品已經打造出來,現在火藥工坊正在趕製定裝彈,是不是定下試射的日期?”
“嗯。”
李唐說道:“試射的事情先等一等。”
“是。”
李唐指著眼前的銅炮說道:“火炮工坊既然試鑄了銅炮,那就立即開始鑄造鐵炮吧,具體的工藝流程已經知道了,現在本縣再加上一條新的技術。”
眾人頓時來了精神,李唐對羅丙辰說道:“立即派人將火銃工坊的手工拉床仿造一些過來,火炮工坊鑄造的火炮,也要如同昌化式步槍一樣,在炮膛拉出紋路來!”
“另外,火炮的炮藥和炮子也可以參照昌化式步槍定裝彈藥那樣,全部采用定裝的形式。”
主事鄭艾聞言吃了一驚,昌化式步槍內的紋路自己也聽說了,據說是可以增加步槍的射程和精準度。這樣的技藝用在鑄炮上麵,其意義可想而知。
“太爺,那火炮鑄造的大小和口徑是多少?”
李唐思索了一下,說道:“此番批量鑄造鐵炮,要發射四斤炮彈及散彈,射程在兩裡左右。”
鄭艾等人聽了李唐的要求後,便大致估算出具體的數據來:“如此,火炮身長在七尺有餘(兩米五左右),內口徑一尺(三十三厘米左右),重約千斤左右。”
李唐點了點頭,這樣的數據也算是準確了。
雖然隻有四斤炮彈的火力,但是以火炮工坊新技術的批量打造,李唐將在短時間內擁有足夠數量的優質火炮。
同時因為使用了膛線和定裝炮彈,這種新式火炮的射程將遠不止兩裡,李唐估計應該能達到三到四裡左右,而且精準度和射速將會非常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