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幾個主事(1 / 2)

冶煉工坊內,李唐將數十名從濠境澳招募到的工匠聚集在院子裡,羅丙辰和馬川一左一右站在李唐的身後。

這些工匠乘船來到昌化縣,都是第一次到這邊,此時都很緊張、彷徨,身處陌生環境下,眾人大多低著頭不敢說話,特彆是還有李唐這個正七品知縣站在麵前,眾人更是緊張得厲害。

李唐的目光掃過眾人,見眾人都是如此,便說道:“本縣是瓊州府昌化縣知縣李唐,今後就是你們的雇主。你們之前都是在濠鏡澳討生活,現在到了昌化縣就是到了家,隻要你們聽令好好乾,就會有好生活。”

數十工匠聞言都踏實了不少,眼前這位大明知縣與眾不同,並沒有以前見到的官吏那種官威,更不會動輒斥責、打罵,而是給眾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

李唐繼續大聲說道:“從今天起,你們要服從本縣的命令,按照你們的手藝分配到各個工坊做工,普通工匠每月有一兩五錢的工錢,工坊包吃住,乾得好每月還有獎賞銀錢發下。”

聽到這裡,這數十個工匠頓時激動起來,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廣東各地逃跑的匠戶,在有明一代匠戶都是非常悲慘的一個群體,他們幾乎是全年無休的忙碌上工,可是能拿到手裡的工錢卻並不多。

到了眼下萬曆末年,這些匠戶更是被各地衛所、府衙橫加盤剝,幾乎就是工奴,一年忙到頭除了一點口糧之外,一個銅板都看不到。

這樣的壓榨生活大明各地的匠戶逃亡情況非常普遍,這也是明末時期明軍兵備質量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有能工巧匠,甚至連工匠都沒有,軍隊的兵備質量如何可想而知。

而此時李唐給出的待遇已經非常優厚,要知道即便是之前的戚家軍,一個普通士兵的月餉也就是一兩五錢到二兩銀子,當然還會有其他一些補助,比如口糧、食鹽、布料等等補貼。

此時數十個工匠都激動了起來,不少人都紛紛向李唐跪拜,不斷說著各種好話。

“大老爺,我等一定好好乾活,絕不偷懶!”

“太爺就是我等的活命父母官,我等一定做牛做馬報效。”

“我們真是走大運了,到了太爺這裡,我們一定好好乾!”

李唐笑著讓眾人起身,看著這些工匠,基本上都是三、四十歲的漢子,而且都是孤身一人。

這也難怪,如果是拖家帶口的,也不會跟著阿方索渡海來到瓊州府討生活,甚至都難以逃過各地官府、衛所的追擊。也可以說,這些工匠也都是苦命人。

隨即李唐便安排眾工匠,將三十八名火銃工匠分配到火銃工坊,十九名鑄炮工匠分配到火炮工坊。

“現在兩個工坊還沒有最終完工,你們先在附近的地窩子安頓下來,等到工坊完工後,你們就都有房屋可住了。”

鐵冶所新址這邊不同於其他工坊,距離縣城遠,而且因為保密等各種原因,所以各個工坊的工匠、夥計都要住在各個工坊內,隻有每月放假的時候才能出去,但是也要報備行程,並且按時回來。

“另外現在雖然暫時還不會上工,但是本縣也會給你們發下工錢、提供餐食,所以你們就安心待在這邊,聽候進一步的安排。”

此時鐵冶所新址一帶修建了許多臨時的地窩子,其實就是仿效大明北方流民的常用辦法,在地上挖一處能容納三兩人的大坑,大坑有一米多深,在中間支一根木頭作為“房柱”,然後用稻草、木板等各種材料蓋在上麵,隻留一個出入口。

這種地窩子雖然簡陋,但是可以在冬日裡防風防寒,即便不如室內溫暖,但至少不會凍死人,所以在此時大明北方非常的普遍。

這些工匠都是苦慣了的,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暫時有了住處和工錢、夥食,眾人已經非常滿足了,隨後便興高采烈的跟著工坊夥計去各自安頓了。

隨後李唐招呼羅丙辰和馬川進入房內,說道:“現在冶煉工坊已經開始生產,火銃工坊和火炮工坊也即將建成,這三處工坊要各有一名主事,羅大使不可能一個人兼顧幾個工坊的。”

羅丙辰說道:“小人聽從太爺的意思。”

李唐笑著說道:“對於這些技術活,還是交給懂行的人來管,不知羅大使有合適的人選沒有?”

羅丙辰思索了一會兒,說道:“冶煉工坊的話,趙亞川就可以,此人原本就是鐵冶所的鐵匠,手藝很不錯,在工匠中口碑也很好,能夠服眾。”

“那火銃工坊和火炮工坊呢?”

李唐說道:“這兩處本縣不可能讓那些新來的工匠擔任主事,畢竟不知根底,還是用自己人放心。當然,自己人也不能是什麼都不懂的外行人。”

羅丙辰微微皺眉想了一會兒,說道:“那就讓吳然管火銃工坊,讓鄭艾管火炮工坊吧。”

“他們兩個雖然不是專門的火器工匠,但是二人在當學徒的時候,在瓊州府城那邊給火器工坊打過下手,隻不過後來在那邊待不住了,沒有學成就輾轉來到了昌化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