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規矩的事情搞定之後,屋內的二十幾個孩童坐著,氣勢上就已經有了一些不同,雖然姿勢依舊不是很標準,但是已經能夠聚精會神的看向前方,不再是散漫的狀態。
在二十多個孩童的注視下,岑鬆坡、何鬆明二人隱約感到一絲感動。
隨後李唐就命衙役給二十幾個孩童發下書本,讓這些孩童翻開。這些都是李唐讓馬川一並帶來的,其實就是簡版印刷的三字經。
同時,兩個衙役抬著一個黑乎乎的木板走了進來,岑鬆坡、何鬆明見了吃了一驚:這是個什麼東西?
“太爺,這是何物?”
李唐命人將木板掛在牆上,然後說道:“這個東西叫做黑板,今後不管是鄉學還是縣學,都要用這個東西來教課!這就是本縣所說的授課變革了。”
岑鬆坡急忙說道:“可是我等都不知道這個東西怎麼用啊?”
“這個本縣現在就教你們,都看好了。”
隻見李唐拿出一個小紙盒,從裡麵取出一根手指粗細的白色圓柱東西,這其實就是後世的粉筆,用石灰做成,沒有什麼技術難度,隨便一個匠人都能做出來,當然質量肯定不如後世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粉筆,但也能夠滿足目前需要了。李唐在命人準備黑板的同時,便連帶著做好了一些帶來。
隨後在眾人的注視下,李唐手中的粉筆在黑板上噠噠劃動,隨著一縷縷白塵飄落,一個又一個白色的字跡出現在黑色的黑板上,即便是屋子最後麵的孩童都能看得清楚。
“昌~化~縣,這就是咱們的昌化縣的名字......”
岑鬆坡和何鬆明都不是迂腐之人,看到李唐在黑板上寫著字,看著二十幾個孩童聚精會神的看向前麵,頓時就明白這黑板和粉筆的好處。
原本學堂的教授方式是先生一句一句的念,學生一句一句的背誦,學寫字的時候也是如此,需要先生一個人一個人的去糾正,過程不但耗費時間,而且還枯燥乏味,遠不如使用黑板、粉筆效率高,如此學生可以直觀的看著先生一筆一劃的寫字,直觀又方便,還可以加深記憶印象。
此時二十幾個孩童的手中也發下了小塊的黑板,每人手中也發下了粉筆,李唐在上麵寫一個字,下麵的孩童就跟著有樣學樣的寫著,雖然會出錯,也寫得很難看,但是經過簡單的糾正,這些孩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十來個字的寫法,這樣的學習速度讓岑鬆坡、何鬆明大吃一驚!
隻不過岑鬆坡發現了一個問題:用粉筆在黑板寫字,實在是慘不忍睹,撇捺彎鉤也是輕重不分,隻見骨不見肉,真用了這東西,再好的書法也要毀了。
“這字跡也太難看了,一個先生要是寫出這樣難看的字跡,還有什麼臉麵教書育人?”
不過隨後岑鬆坡便釋然了,相對於黑板和粉筆的好處,字體的好壞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反正這黑板與粉筆也隻是在授課的時候使用,平日裡依然要用筆墨紙硯的。
其實岑鬆坡不知道的是,在這個時代不管是華夏還是西方,教學的效率都是很低下的,所以彆看黑板、粉筆如此簡單,但是李唐將這兩樣東西用在教課上,絕對是一項顛覆性的變革,這將是一場教育方麵的極大變革。
不過就在這時,一旁的何鬆明打斷了李唐,問道:“太爺,為何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要反著寫?如此也太彆扭了!”
此時李唐在黑板上寫的字,不僅左右反了,還從豎的變成橫的,另外還在該停頓的地方,用上了逗號來劃分,這其實就是李唐夾帶的私貨了。
“沒辦法,在黑板上按照原本的寫法,寫到後麵,前麵的就抹花了,所以在使用黑板和粉筆的時候,隻能如此書寫。”
華夏古時的書寫閱讀習慣都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這種習慣是源自竹編,即使有了布帛、紙張,這種習慣也沒改變。和後世的書寫、閱讀習慣相比,華夏古時候的習慣不能說是落後,隻是不再適應快速閱讀的需求。
岑鬆坡和何鬆明此時已經有了一種“天地大變”的感覺,正在極力消化李唐給他們帶來的震撼,而那四個生員更是吃驚,顯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消化一番。
過了一會兒,李唐結束了自己的“示範課”,先讓馬川帶著那二十多個孩童出去,並且吩咐要給這些孩子安排吃飯,然後給每個孩童發下三文錢,再派衙役逐一送回去,一定要保證這些孩子路上的安全。
馬川自然不敢怠慢,親自帶人去安排這些事情。
岑鬆坡見狀讚歎的點了點頭,李唐這個縣太爺如此親民,當真是當今少見的好官。
如今大明的官吏隻顧著升官發財,對於治下百姓都是視為草芥,隨意驅使都是輕的,更有甚者草菅人命、欺男霸女者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