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想了想,說道:“今年的耕種已經結束,本縣會發布政令,從明年開始鼓勵百姓種植高粱,按照民間每石一錢五的價格,酒坊按照每石兩錢的價格收購,縣衙還會給種植高粱的百姓發下補貼,每石補貼一錢,如此一石高粱可以賣三錢,也就是三百文左右。”
雖然如今瓊州府的氣候很冷,但是高粱的適應性很強,在如今的瓊州府也能做到一年兩熟。開春三、四月種植一次,等到了七、八月還可以種植一次,產量是很客觀的。
而且高粱的產量在一畝四百到五百斤左右,一戶有二十畝耕地的百姓種植一年下來,扣除吃喝、交稅等開銷,能有二十多兩銀子的收入,完全可以靠種植高粱過上好日子。
“在明年第一批高粱收獲之前,酒坊先用囤積的五百多石高粱釀酒,同時本縣會委托張家從雷州府等地代購高粱回來應急。”
不過周處還是有些擔心,說道:“太爺此舉的確很好,隻是酒坊的十口天鍋產量很大,每月差不多可以消耗一千石左右的高粱,按照一石高粱三錢銀子的價格,每個月光是買高粱的支出就有三百兩,加上其他的各種開銷,每月酒坊的支出能有五百兩以上!”
“太爺啊,這麼多的開支,咱們的酒坊能賺錢嗎?”
李唐說道:“肯定能賺錢,如果高粱供應充足的話,這個酒坊一個月就能出酒七萬多斤,本縣準備定價每斤高粱酒一百一十文,扣除收購高粱、人工等各種開支,酒坊每個月至少有六千兩以上的收入!”
周處和馬川聞言麵露喜色,又一個每月入賬數千兩銀子的工坊,以後昌化縣的日子就更好過了。
於是周處笑著說道:“太爺,這樣的好酒必定要有一個好名字,太爺來起個名字吧”
李唐沉吟一下,說道:“這種高粱酒是本縣改良釀造的,便要冠以本縣的姓氏。此外這種高粱酒去掉了頭一鍋,取用第二鍋以後的酒,所以就叫二鍋頭酒,名字嘛,就叫李氏二鍋頭,如何?”
“好名字!”
“這個名字一定能名揚大明!”
馬川和周處紛紛叫好,而後世的北京二鍋頭酒就此被李唐帶到了大明萬曆年間,比曆史上早了好幾十年。
隨後周處便找人開始準備酒壇子的封貼,並且請人在上麵寫上“李氏二鍋頭”五個大字。
酒坊眾人一直忙碌到夜幕降臨才停下,眾人雖然很累,但是每個人臉上掛著笑容,有這樣的好酒出產,酒坊肯定能長久發展下去,眾人的工錢也更有保證。
當晚風吹過,酒坊中的熱氣飄散不少,所有在酒坊裡做工的釀酒師傅和夥計都被叫了過來,李唐笑著掃視一圈,身後周處低聲說道:“太爺,酒坊裡的人全來了。”
李唐點了點頭,然後說道:“今日咱們酒坊正式出酒,諸位都有大功,主事周處和幾個釀酒師傅每人獎兩個月的工錢,其餘夥計每人獎勵一個月的工錢。”
話音未落,周處等一眾釀酒師傅、夥計頓時歡呼了起來,甚至有幾人都激動得留下淚水。
不過隨後李唐的臉色便嚴肅了許多,說道:“不過本縣還是要再重申一番:從今日起,如果你們或者家人在日後開設酒坊,或者與彆的酒坊有任何來往,本縣一定會查到,到時候本縣定會讓馬典史帶人上門,好好照顧一番!”
眾人聞言頓時渾身一震,所有人都忙不迭的點頭答應著。
隨後李唐勉勵眾人好好乾,便帶著馬川回縣衙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李唐便再次來到酒坊,隻不過這次李唐不是為了釀酒的事情,在酒坊巡視了一番,便開始在酒坊四周查看,準備再找一處合適的院子做工坊。
隨行的典史馬川和兵房司吏施百穀有些詫異,最近縣太爺開工坊“上癮”啊?玻璃工坊、燈具工坊、酒坊,現在又要找地方再開一處工坊,雖說工坊肯定是賺錢的,可這也太快了。
不過二人不敢說什麼,跟著李唐還是非常殷勤的四處查看,到了下午時分便找到了一處合適的院子。
關於製作酒精的工坊,李唐準備讓醫學訓科施百穀來管理,畢竟這處工坊以後生產的物資,基本上都要裝備給各部人馬的。
李唐命人找來這處院子的主家,這裡距離酒坊不遠,隻相隔了兩條胡同,彼此關聯起來很方便,而且院子大小也合適,雖然隻有一進,但是正房數間,兩側還各有幾間廂房,門口也有數間倒座房,作為工坊是足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