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棉紗不足(2 / 2)

崔雲逸說道:“如果太爺建工坊自己紡紗,用來織布的成本的確要低一些,而且可以解決棉紗供應不足的問題。至於棉花......”

“如今江南和江北的棉花滯銷了太多了,各地紡紗工坊破產眾多,那些種植戶的棉花根本賣不出去,小人可以以低價大批量采購,這一點不成問題。”

“那就好!”

李唐隨即說道:“崔掌櫃可以與紡織工坊去交割棉紗了。從下個月開始,崔掌櫃隻需要給本縣采購棉花就好,數量不限,多多益善。”

對於棉花,李唐是來者不拒,這可是好東西,不但可以用來紡紗,還可以用來改良火藥,用來製作棉衣棉被等軍服,用處頗多,多囤積一些也是好的。

崔雲逸說道:“是,小人今日就去辦。”

隨後李唐又與崔雲逸商量了采購棉花的價格,按照崔雲逸的說法,如今從江南、江北采購棉花運回來,價格差不多是二兩三千一石,如果量大的話,還可以降一些,崔雲逸估計最低價應該在一兩八錢一石,而且還是包含了腳費和自己利潤的。

這可比直接買棉紗合算多了,李唐估計,就算是加上紡紗工坊的人工等各種成本,自產棉紗一石的成本也不會超過二兩銀子,如此一來,紡織工坊出產的棉布價格還能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原本八錢一匹的棉布成本,這下可以下降到六錢一匹左右。

“嗬嗬,從下月開始,崔掌櫃運來棉花、運走棉布,這其中的賺頭可是不少。”

崔雲逸此時已經喝得滿麵紅光,自己報價一兩八錢一石的棉紗已經有三錢左右的賺頭,而李唐賣給自己的棉布價格也很合適,價錢從原來的一兩二錢一匹降為一兩一匹,到時候自己可以狠狠的發一筆財了!

於是崔雲逸急忙說道:“這都是托了太爺的福,今後小人就是太爺的人,但又吩咐無有不從!”

李唐滿意的點頭,然後又對張義楚說道:“張掌櫃促成了本縣與崔掌櫃的生意,功勞很大,本縣也想著如何回報張掌櫃一番。”

不等張義楚起來說話,李唐便說道:“如今縣衙承發房和架閣庫都無人打理,本縣想征召令弟張義魯擔任這兩處的司吏,不知張掌櫃意下如何?”

張義楚頓時大喜,急忙跪下感謝。

崔雲逸也是羨慕的說道:“二掌櫃這下可算是得償所願,雖然不是大明正式官途,可是吏員,跟著太爺遲早都要一飛衝天的!”

當晚酒散,崔雲逸急匆匆的回去準備出發,張義楚也是急急忙忙的回去,準備告訴張義魯這個好消息。

而李唐則回到自己房內,找來炭筆和草紙,準備憑借記憶繪製紡紗機的草圖。

李唐記得,後世隨著飛梭織布機的出現,織布的效率大幅提高,這就導致棉紗的產量供不應求。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詹姆斯·哈格裡夫斯在1764年發明了一種新式的紡紗機,大大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和產量。

這種新式的紡紗機和舊式的不同,這種紡紗機將紗錠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極大地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哈格裡夫斯以女兒的名字命名了這種新機器,便是聞名世界的珍妮紡紗機。

其實此時大明也有多錠的紡紗機,而且還不止一種,但是這些機器依然橫置紗錠,最多隻能排列五個紗錠,江南那邊用的最多的,就是這種五個紗錠的紡紗機。

李唐雖然隻是在後世網上了解過珍妮紡紗機的構造原理,但是大概的結構還是能夠簡單描繪下來的。

次日一早,李唐便來到鐵冶所,讓羅丙辰其人分彆打造各個部件。羅丙辰的手下人裡,就有人曾打造過紡紗機,對於基本構件很了解,所以一些李唐不清楚的地方,也能夠很快打造出來。隨後眾人又在鐵冶所裡進行了組裝,前前後後花了三天時間,才出了一台二十錠的珍妮紡紗機。

當然,李唐帶人做出的這種珍妮紡紗機隻是仿造版本,構造還是很簡單的,效率的話應該比不上原版的珍妮紡紗機,但是也足夠用了。

這種紡紗機在紡紗的時候,隻需要紡工轉動紡紗機的大轉輪,再帶動轉軸,轉軸就會通過繩套轉動錠杆。完成這一步後,小小的倒轉一下大轉輪再順轉,使的紗線從錠杆鉤上脫下。最後放下錠子壓板使錠子與錠杆同軸轉動,將紗線卷繞到錠子上,便完成整個過程,將棉花紡成棉紗。

李唐大致估算了一下,這種新機器的效率,是此時普通紡紗機的五倍左右。

不僅如此,珍妮紡紗機紡出的棉紗粗細一致,用這種棉紗織出的棉布均勻細密,質量要明顯好於此時市麵上的普通棉布。

看著眼前的紡紗機,李唐長出了一口氣,暗道:“紡紗工坊不能離紡織工坊太遠,現在北門村沒有太多空房、空地了,那就建在東門村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