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縣衙內都設有六房,與朝廷的六部相對應,六房都設有司吏一人、典吏一人,下設若乾書吏。這些人都是胥吏,他們都讀過書,能寫文章會算賬,熟悉大明律條文,縣衙內的基本上都是昌化縣本地人,而且還是父傳子的“世家”。
當然,這種情況在大明律中是不被允許的,可是大明朝運轉到今日,許多規矩都已經脫離了原本的麵目,朝廷的低層權柄已經被這些胥吏掌控。
而像是巡檢司、縣學、鐵冶所等雜職官,此時大明各縣基本上都是由典史統管,這也是典史“首領官”稱呼的由來。
左益朗、柳子銘正在按照李唐的要求,準備呈報給瓊州知府劉玉的幾份公文,等到準備好之後,二人便會與馬川一起押解王德順、管家前往瓊州府。
此時李唐也開始思考眼下自己麵臨的局勢:經過這幾天的了解,昌化縣縣衙內的戶、吏、禮、兵、工、刑六房的司吏都是齊全的,隻是典吏一個都沒有。
至於架閣庫的典吏、承發房的承發則全部空缺,暫時由戶房的司吏兼任。
其餘各處的雜職官,也隻有縣學的教諭、水馬驛的驛丞、稅課局的大使在任,其餘像是倉庫大使、鐵冶所大使等等,全都是空缺的狀態。另外巡檢司的巡檢一職也是空缺的。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雖然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掌控著權柄,對外的三大征全勝,可是相對應的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此時大明帝國的基層官吏嚴重缺編就是其中之一,以及到了嚴重影響整個帝國運轉的程度。
不過這種局麵對於李唐來說卻是一個好消息,李唐隨即開始安排手下兄弟的職位。畢竟如今旱災嚴重,城外已經聚集了大量的災民,李唐必須儘快掌控縣衙,並且開始賑濟災民,否則一定會釀成民變。
縣衙的雜職官都是不入流的,所以李唐這個知縣完全可以自行任命,隻需要事後向瓊州府報備即可。
此時李唐一個人坐在三衙內,在一紙上寫寫畫畫:“馬川已經是典史了,算是從大麵上掌控了縣衙內的所有雜職官。不過巡檢司這個位置必須控製住,將來必有大用,就讓宋毅擔任巡檢一職吧。”
“另外三班衙役和衙門守衛的首領也要是自己人……”
於是李唐分彆在紙上皂班的下麵寫上苗堅,在快班、捕班的下麵寫上謝春雲,在壯班的下麵寫上劉鬆雨,在衙門守衛的下麵寫上章曠,這四人都是李唐手下的土匪,而且都是比較悍勇、忠心的,用這些人掌控昌化縣的“武力”,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此外,李唐對稅課局大使、水馬驛驛丞這兩個位置也很在意,一個掌控昌化縣的主要財政大權,一個掌控昌化縣的另一支武力以及情報來源,將來都有大用處。
隻不過此時這兩個位置已經有人了,於是李唐暗道:“那就見一見這兩個人,能用則用,不能用就換掉!”
“來人!”
一名衙役恭敬的快步進來:“見過太爺,太爺有何吩咐?”
“將稅課局大使和水馬驛驛丞給本縣找來,馬上!”
“是。”
沒過多久,稅課局大使就急匆匆趕來,畢竟稅課局就在縣衙三堂跨院。
“小人拜見太爺!”
李唐微微頷首,稅課局大使是一個名叫來君誠的中年書生,這段時間李唐還沒來得及將縣衙內所有人都認識一遍,此時見到來君誠的第一感覺就是刻板。
“本縣雖然到任一段時間了,可還沒來得及詢問稅賦之事,今日有空,你便與本縣說說吧。”
“是。”
來君誠隨後便如同背書一般說道:“我昌化縣有民四千三百五十七戶、口兩萬七千八百九十二人,曆來是瓊州府的中下縣,所得稅賦數額並不多。”
“目前我昌化縣收取的稅賦大頭有正役(向百姓分攤的各種公事雜費)、夏稅秋糧以及火耗銀,此外還有商稅、門攤稅、酒醋稅、房地契稅等。”
“就拿去年的稅賦數額來說,咱們昌化縣一共收取正役銀三百二十五兩七錢、夏稅七百四十三兩九錢五厘、秋糧兩萬一千三百一十八石,收火耗銀二百二十三兩一錢九厘,至於商稅、門攤稅、酒醋稅、房地契稅等,共收取三十八兩一錢三厘。”
李唐聽完不由得對這個稅課局大使刮目相看,此人將昌化縣的財政數據基本上都倒背如流,是個人才。
此外,李唐對此時昌化縣的賦稅之重也是瞠目結舌,光是火耗就有三成之重,全縣四千三百五十七戶人,一年要承擔一千三百三十多兩,平攤到每一戶,就要承擔三錢多銀子,還要繳納將近五石的稅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