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身後之事(1 / 2)

袁熙信裡的話不多,意思很明確。

便是劉表現在已經算是高壽了,有沒有想過百年之後,子嗣如何安排?

袁氏之事在前,景升公沒有身後之憂嗎?

劉表看後,不但沒有因為對方談到後事而生氣,還陷入了沉思。

袁熙信中所說的事情,確實是他現在最擔心的!

二袁相爭,袁氏二子內鬥,幾乎將板上釘釘屬於袁氏天下的大好局麵讓了出去,天下諸侯包括劉表在內見了,都暗自警醒。

在很多外人看來,袁紹廢長立幼,乃是取禍之道,但少數人卻能理解袁紹的想法,其中自然包括劉表。

因為他也想廢長立幼。

漢律在規定繼續承人的時候,雖然提到長幼有序,但更重要的是,家主的決定權。

自古以來,即使對於虛假的神明,華夏人也遵奉著實用主義的路線,更彆說直接關係到家族前途的立賢立長之爭了。

各人有各人的家事,劉表不清楚袁紹的目的和動機是不是和自己一樣,但對於劉表來說,廢長立幼是他所能想出的兼顧各方的兩全之道。

因為在荊州,幾大家族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想要在荊州行事,便離不開這幾個家族的支持。

荊州實際上一共有八大家族,龐家(龐統)、馬家(馬良、馬謖)、習家、楊家(楊儀、楊顒)、黃家(黃承彥)、蔡家(蔡瑁)、蒯家(蒯越、蒯祺)、桓家(桓階)等。

東漢初年,八大家族裡習氏最強,他們的先祖習鬱為光武帝獻計平定秦豐,封為襄陽侯,當時整個襄陽都是習氏的食邑,後世習禎投靠劉備,做到了廣漢太守。

此世劉表入荊州後,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奪取了荊州,蔡家和蒯家開始崛起。

蔡家雖然事跡不顯,但從其和劉表聯姻來看,顯然是將賭注鬥壓在了劉表身上,應該是背後下了不少力的。

而蒯家功勞最盛者,則是蒯良蒯越兩兄弟。

蒯良為劉表獻計,“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繈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這成為了劉表之後一直奉行的戰略,同時蒯越誘請宗賊首領五十多人赴宴殺之,奪其部眾,又勸降江夏賊首張虎陳生等人,讓劉表有了自己的私軍,兄弟兩人也就此成為了劉表奪取荊州的首要功臣。

當然,這些私軍戰力不如其他家族的部曲,漢末時候,諸侯所用多是私兵部曲製度,即主公的部下,其所擁有的部曲,是直接聽命於部下,主公是直接無法直接指揮調動的。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成本問題,部曲的武器盔甲糧草,都要有人負責,很多諸侯沒有土地財貨,自然也養不起兵,於是隻能采取折衷之策,即招納自帶部曲的部下,為自己效忠。

這些部下大多數都是當地的地主豪族,也隻有他們有大量的家奴,和能養活家奴的土地,謂之私兵,當初麴義的八百先登,高順的陷陣營皆是如此。

這樣一來,主公不需要養兵,隻需要得到對自己忠心的部下就行了,而投靠主公的部下,自然是因為主公許諾的條件,雙方大部分時候,隻是基於利益合作。

但這種情況自然也有隱患,主公不能隨意調動兵馬,說明其無法完全掌控部下,而部曲的武器盔甲,乃至糧餉家人,都是身為地主的將領養活,自然也對家主付出比最上麵的主公更多的忠心。

這對於小富即安的諸侯來說,也隻能睜隻眼閉隻眼,但誌向遠大有野心的主公,便會想辦法消除這些隱患。

最普遍的,就是利用士族之間的矛盾,找個光明正大的借口轄製部下部曲的規模,若再做的明顯些,就是對一些不在怎麼聽話的部下直接下手,治罪削地,奪其部曲,後世孫權就是精於此道的佼佼者。

在追求大一統的中原地區,這種現象也是極為普遍,袁紹對付麴義呂布,皆是看到了其私兵勢大的隱患,曹操直接打壓甚至殺死兗州士族,皆是如此,此事無關對錯,隻關乎利益。

當然,曹操殺邊讓時政治手腕還不成熟,手段太過極端,目的太過明顯,遠不如袁紹利用冀州士族謀士間的矛盾那麼隱蔽,所以激起了強烈反彈,吃了大虧。

後麵他想到的解決之道,便是屯田製,收歸多餘的土地,加重百姓的稅賦,用多餘的財貨收買士族,彼時兗州士族反叛失敗後,也隻能接受了曹操的條件,兩邊暫時共存下來。

袁熙則是一早便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最早打幽州的時候,並怎麼依賴當地士族,反而是依靠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士族,或者是良家子打天下,同時儘可能將土地納為公田養兵。

他敢這麼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背靠的本就是勢力龐大的袁氏。

但中原的做法,放到長江以南,又有些行不通了,因為無論荊州所在的江表,還是江淮所在的江左,亦或士族最為頑固的江東,相對於連年戰亂的中原,士家大族已經穩定經營了數百年,勢力早就根深蒂固。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完全掌握一地極為困難,尤其作為外來戶的主公想要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當地士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