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誰不得活(1 / 2)

杜昌久久未答。

瀛姝語氣冷沉:“大豫律令雖然規定通奸者死,但你和費氏的奸情並未暴露,否則杜娘也不會對你毫無提防、言聽計從,就更不會一直視費氏如同摯友。你跟費氏之間互生情愫,你們大可先跟彼此的配偶離異,離異後再遠走高飛、雙宿雙棲,這樣便能不觸律令,你為何一定要殺妻?”

杜昌仍是沉默。

“你自以為設計周全,但你甚至連拋屍水塘後,若屍體未縛重物也許二、三日間就能浮出水麵這樣的常識你都不了解,你根本沒想過,要是費氏還未‘失蹤’,杜娘的屍體就上浮被人發現,你的毒計就會敗露。

你知道麼?你趁杜娘不備刺她一匕,你以為她已經死了,但她根本沒有氣絕,你將她剜目拔舌時,她還活著,她或許已經無力呼救了,但她還能感受到劇痛,她忍住劇痛,不讓你察覺,那時候她才知道你已經鐵了心的要將她置之死地。

強烈的求生意識讓她一直忍耐到你將她拋入織女塘,她還嘗試自救,但水草纏住了她的腳腕,也正因為她的屍身被水草纏住,她的屍身才至於在十餘日後才被發現。杜昌,你殺害你的發妻絕不是因為你對費氏有情,你恨她,用那樣殘忍的手段將她殺害你才能得到滿足,你若還不承認,現在抬起頭來,陛下聖明,當然能看出你並無悔愧之情。”

杜昌真的不再匍匐了,他直跪著,那張臉上,果然隻有恨意。

“我的確恨杜氏。”不再自稱為罪民,杜昌眼底的狠戾之色也流淌而出:“她患了眼疾,久治不愈,她那隻潰爛的眼睛我看了都直作嘔,我跟她提過和離的事,她卻以‘與更三年喪’搪塞,說她為我的父母守喪三年,我不能予她休書,我稱她患惡疾,她卻說她隻是因目瘡有損容貌,她並沒有眇盲,不能稱為惡疾。”

“不是說你的一雙子女,是杜娘過染的病氣麼?”瀛姝問。

杜昌挑動眉心,那顆白痣頓時更加突出了,他似乎經過了緊張的權衡,才道:“子女的夭折並非因為疾症,是……是當時家境著實貧困,我為了孝養父母,對子女疏於照顧了,後來,在臨湘實在難以維生,靠著至孝之名,裡老才資助了一筆盤纏,我又變賣了家業,帶著杜氏來建康尋求發展。

前生,當聽聞義州奪複,朝廷果然在義州駐重兵,興互市,商機難得,但當時我實在想要擺脫杜氏了,於是說服了費娘,讓她同我奔至義州,起初也極為不易,費娘跟著我吃了不少苦,可她原比杜氏擅長應酬,她廢儘苦心,終於結識了淮南巨富石梁家中女眷,打聽得石梁的喜好,我投其所好,在石梁的帶攜下,好不容易在義州立足,也躋身了富賈之層。

我當時根本不懼杜氏再來糾纏,也沒想到她一個無知婦人竟能打聽到我在義州,她尋來義州,要脅我驅逐費氏,否則她就舉告我觸犯通奸之罪,她竟然還先回了臨湘,尋到當時資助我盤纏的裡老為她做主,我逼於無奈,雖然當時費娘已經為我生下一女,卻隻好,簽下契約,遣走費娘。

費娘不敢回建康,獨居於義州,沒多久就因為抑鬱患疾,我哀求杜氏,說哪怕隻予費娘妾室之名,讓費娘尊她為女君,但杜氏竟說費娘明明有丈夫,還怎麼做人妾室?她不向趙二透露費娘奸奔之罪已經仁至義儘。

杜氏拿住我的罪柄,逼迫我與其同房,後來她生了兒子,她生產那一日,費娘卻香消玉殞,杜氏又佯作疼愛費娘為我所生之女,詐得女兒將她當作生母敬愛,我著實負愧於費娘,也積鬱成疾,當我疾重之時,杜氏竟在病榻前跟我說,讓我放心撒手,她雖是婦人,也必定能守住產業,等她的兒子成年後,穩穩妥妥地移交。

如果不是杜氏,費娘不至於早亡,我更不至於……這個婦人毀了我的一生,讓我如何能不痛恨她!!!”

瀛姝看著費氏頸窩處那團亂麻似的頭發,終於沒忍住,竟擊掌兩聲:“我相信費氏對你情深意重,可不信你居然會因為遣離她就積鬱成疾。杜昌,費氏身份被我察實時,你自知罪行已經敗露,你很乾脆地認了罪,且承認你為主謀,但這並不是因為你待費氏多麼情深,而是想繼續偽裝成為重情重義的人。

你剛才的供辭,強調了你是至孝之人,你深信君主以仁孝治國,必會體諒你對父母的至孝,緊跟著,你指控杜娘得理不饒人,威脅你遣離費氏,我相信此言不假。

杜娘曾經受你毆打,卻一再忍讓隱瞞,她定然也極為自卑,因她的目疾,使你們夫婦二人受到了鄰裡的冷落,害怕會染病氣以及不祥,她的心性堅韌,但也極度自卑。她愛慕你,也很珍惜跟費氏的友情,可是她生命中最珍惜的兩人,最終卻背棄了她。

她為何不能報複,她是你的發妻,為何要自認受到遺棄,先犯錯者,原本是你和費氏!

費氏怕你獲罪,自願被遣離,她看上去是掐尖要強的性情,可為了你,為了你們的女兒,她選擇了由她獨自承擔罪過。

而你呢?你現在是怎麼對待費氏的?剛才我稱你二人間隻有一人得活,費氏沉默,是你發聲求活,你選擇讓費氏去死,你竟然還敢說你為費氏鬱積疾終?就算你的前生真是病故,但緣故不可能是為費氏的早亡,你這個人,窮貪極欲,我不信你在義州發跡沒有行為鬼祟陰險之事,你的死因不會這樣簡單,更和情義無關。”

杜昌拱手道:“君無戲言,不管王女監如何揣測,但陛下既然答應了……”

“陛下答應了你什麼?”瀛姝冷笑:“陛下隻答應了你二人之間,可赦免一人死罪,又沒講明誰先求活就真的得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