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忱突然從乾元殿“消失”了,未聽聞他受罰,更不曾有明確的調令,跟他相熟的幾個小宦官也隻留意見他是跟著中常侍出了乾元殿,就此一去無回,小心翼翼地詢問中常侍,中常侍也隻道“日後莫再提寺忱了”,這話裡的意思可不吉利,寺忱的“小夥伴”們一個個都被嚇得像吃飽了土,好幾個時辰了硬是誰都不敢再講話。
子施終於還是聽說了“噩耗”。
這樣的結果和她設想的當然是兩樣,她以為乾元殿發生了泄密事故,皇帝就算不會親自過問,也必然會讓中常侍查辦,中常侍可是寺忱之師,必然會護著寺忱,相信寺忱沒有泄密,就定然會懷疑是王瀛姝泄密。
子施雖然也覺惶恐,但她心係寺人耽的安危,於是硬著頭皮,先是找到了子虛。
“那件事我可隻告訴了阿虛,莫不是阿虛告訴了喬娘娘才被五殿下知悉?因為此事竟然牽涉到了寺忱,阿虛可得跟我一同去向章侍監解釋清白。”
子虛當然不肯跟她去。
“我可是守口如瓶的,而且我都還未及去見喬娘娘呢,阿施可彆冤枉我。”
“若非是你泄密,就必然是王女史,乾元殿裡,除了阿虛你,也就是寺人祈和王女史有交情,阿虛就算為了你自身的親白,也務必要和我一同去理論。”
子虛所知的情報要比子施多,更不肯去淌這渾水了,不過靈機一動,覺得還能繼續利用這位“舍友”,連忙把子施拉到了更加僻靜的地方:“你也不想想,連中常侍都斷定了是寺人忱泄密,這當中一定是有蹊蹺,我估摸著,王女史已經搶先一步撇清了乾係,你現在拉我去解釋,也隻能證實你我都有泄密的嫌疑,那話可是你告訴我的,王女史就沒跟我提過半個字,不是我不幫你,你仔細琢磨,乾元殿中,還有誰能下令中常侍懲處寺人忱。”
“莫不是陛下……”
“陛下斷事公允,也必定查明白了泄密之事與王女史無乾,可知情者就那幾屈指可數的幾人,因此這件事才落到了寺人忱頭上,泄密的事已經是蓋棺定論了。”
“但寺忱不可能泄密!!!”
子施是真急出了滿頭汗來,子耽料到除太子外,王瀛姝必然會泄密給五皇子,因此才打算利用子虛坐實王瀛姝的罪行,要保此計萬無一失,寺忱絕不會在發作前出乾元殿一步,子施認定必然是王瀛姝使了什麼奸計,才讓寺忱蒙冤。
她不能眼看著寺忱被冤害!
子施還是決定去找中常侍辯解,這回子虛沒再攔著,她知道五皇子根本就沒有針對瑤池女君一事有任何實質性的諫言,足見王瀛姝雖然表麵上跟五皇子無話不說,卻根本無意於鬼宿妃一位,真正目的尚且深不可測,但先爭得帝寵是板上釘釘的,因此她的第一步,是僅隻猜度著聖意,向東宮使舵。
借東宮之手除敵難度太大,目前子虛能利用的人唯有個子施,但子施能力有限,除了寺人忱之外,也隻有當中常侍肯相助,子施才有一線勝算了。
子虛機關算儘,但她卻低估了子施對寺忱的情義,此時章永正在禦前,“陪伴”著皇帝陛下批閱那些永遠批閱不完的奏章,乾元殿的書房重地,自然不由得等閒人士亂闖,就算子施已經算是乾元殿的資深女儀,她也隻好托在門外待令的寺人帶話入內,中常侍出來見她則罷,要是不見她也不敢在外喧嘩。
不過子施為了引起中常侍的重視,將發髻上一根簪子都拔了下來,硬塞給看門的寺人:“有勞寺丞了,務必轉告寺監,說我有人命關天的要緊事。”
寺人哪裡敢收宮中按品次發給女官的發飾,硬是將簪子塞了回去,話也說得好聽:“女史既說了要緊事,我又怎會怠慢呢?過去我等都受了傅兄不受照濟呢,這點小事,女史可不敢那樣客氣的。”
宮中的寺人,大都會認父拜師,若是同一個師傅,互相以兄弟相稱,像寺人忱過去就常被稱為“忱兄”,可現在中常寺說了,不能再在乾元殿中提起寺忱,因此剛才那寺人才用“傅兄”這麼個籠統的稱呼代指寺忱。
他就這麼兩句話,子施都差點感激得落淚。
大抵是人在宮裡,落井下石的事遍見,雪中送炭的人少有,子施又並非不知自己擅闖書房的行為不合適,原想著會吃個拒絕,誰知道還有人熱心相助,此時她的心裡,“善有善報”的想法竟像形成了回響,震聾發聵,她的腰杆不由就挺得筆直了。
中常侍在書房門內,看似光留下個肉身當立柱,實則卻耳聽四路眼觀八方,小徒弟剛露半個頭,他就挪動無聲的步伐往外走,偏這時,司空通看完了一封奏章,想緩緩神,抬眼就看見了中常侍的舉動,咳一聲:“什麼人報什麼事,讓他進來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