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宴,不僅是婚喪壽喜,還有親戚往來。
這兩千塊錢並不是一張桌子的價錢,而是三張桌子。
本地風俗,去年結婚的子侄輩的孩子們,要在新一年到來時去各個叔姨家中吃飯,往往會出現不認識的遠房親戚帶著自己的老公或妻子同坐一堂尬談的畫麵,這種宴席的時間一般是從初三到十五中各家衡量著人員的重要性挑日子,少有選到初二的,但陸秋陽三姨奶家的女兒和女婿過了初二就要回北京,能在家裡的時間不多,人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偏就她們兩個人的時間,就把宴請的時間訂到了初二這一天。
三姨奶出門遛彎的時候碰見了五嬸,兩個人談著談著,五嬸就讓陸秋陽帶著三姨奶來找陸知新了,特彆具體的內容,陸秋陽也不太清楚。
“我知道三姨奶她女婿是個有幾十萬粉絲的測評博主,小姨和他在傳媒公司認識的,兩個人這次回家好像帶回了好多半成品,那種比較有名的廠家或者網紅店鋪出的餃子和拌麵吧,三姨奶剛才說她想包餃子吃,結果女婿從冷凍層裡拿出來給她熱了一份速凍的。”
陸秋陽說:“明天就是宴請的日子,本來三姨奶是打算自己家做,但她怕她女兒跟女婿到時候又從冷凍層裡拿半成品菜熱著吃,你也知道,老人嗎,哪怕是我媽,都不認可速凍餃子這種快消食物有營養,但是三姨奶又說不過女兒,所以我媽就說讓三姨奶把這事交出來,錢都花了,女兒也不能說什麼。”
陸知新聽完事情的大概,雙方的心情都能理解,他自己也不太注重節日,不然也不會在初一的中午吃火鍋,但老人不認可速凍餃子也不認可半成品菜肴,你卻硬讓她接受,老人也是無論從心理還是身體都會感到難受,這種代溝不是一次兩次的交談就能改變的。
老人說的可憐,想吃上一口熱飯,兒女一年才回來一次,在這種小事上稍微對老人退讓一些才好,真讓老人傷心了可不好。
可是這年下,該去哪裡買菜呢?
“怎麼了,兩千塊錢要是不夠,我可以私人補貼我吃的那一份。”陸秋陽坐在一旁,看著水要冒出來,幫陸知新打開了蓋子,熱氣又再次充盈在這間屋子裡。
“知新哥,你也太固執了吧,叫你去家裡吃飯又不是給你喂毒藥在,哪有年初一在家吃火鍋的啊。還有你昨天炸得丸子還有沒有啊,我想再吃幾個。”
“你說麻團嗎?”陸知新從對宴席的構想中回過神來,站起身去廚房,“還有,我給你裝上回家拿空氣炸鍋熱一下更好。”
“沒有芝麻的麻團,我的天,哥你真是太有創意了。”陸秋陽打開手機翻看著視頻,懶洋洋的坐在沙發上問:“哥你下午沒事吧,你要是定好了買什麼,咱們就馬上出發。”
“出發去哪。”陸知新拎著裝滿麻團的袋子登場。
“去市裡,開車一個半小時直達,陸秋陽司機全力保航,走不走。”陸秋陽一指自己,“咱們這裡沒年味還沒可玩的,不想在家聽嘮叨了,快點點頭說好。”
“好。”很少能見到這麼活力四射的表情,陸知新也不由得被感染露出了笑容,“你先把麻團放回家,然後我們出發。”
“不,你先吃好飯,然後我們出發。”陸秋陽拿著麻團一溜小跑出了門,沒一會兒就在手機上發來幾張照片和大拇指表情,大力稱讚這紅豆餡的糯米丸子好吃。
好吧,看來陸秋陽不願意把沒有芝麻的麻團稱作麻團,陸知新願意包容一下妹妹這固執的想法,不讓她傷心。
陸知新上學的時候沒有跟隨同學們的潮流考下駕照來,所以一來一反都隻是陸秋陽開車,為了避免疲憊,很少多話的陸知新一直在路上找話題提起陸秋陽的興致。
就這樣一路聊天,陸知新知道了陸秋陽最喜歡看的美食播主叫“家裡隻有一顆蔥”,主打給愛人、朋友、家人做便當,還喜歡一位叫做“真的不能再變了”的播主,主要是看沙縣小吃如何變身米其林裝盤,陸知新點開自己的收藏夾把這兩位播主也加入進去準備加深學習。
“說了這麼多我喜歡的,知新哥你喜歡什麼樣的,你平時做飯那麼好,應該和我們這種看了隻想吃的不一樣吧,應該看了就學會了,能自己給自己做著吃。”陸秋陽充滿豔羨的說道:“啊,一想就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