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議和(合)(1 / 2)

諸葛瑾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劉表口中的諸葛太守,不就是他的叔父麼。

那段最困難的時間,他和叔父可是一起走過的。

要說誰最想為叔父複仇,恐怕諸葛巡也要靠邊站。

諸葛瑾沒想到劉表會拿叔父的事做文章,這種要求,他能反對嗎?

不能!

所以劉表問起,諸葛瑾回道:“使君所述,瑾自是知曉。”

這個回答令劉表滿意,他麵帶笑意,終是將自己的條件說了出來。

“表有意替諸葛胤誼複仇,若孫伯符不從中阻擾,大仇得報之日,便是豫章停戰之日。”

諸葛瑾認真聽完,心中竟有些茫然無措。

這自然不是他能決斷的。

諸葛瑾不由揣思,孫策是否會同意?

諸葛巡也有些困惑,劉表這是哪一出?

諸葛瑾先拱手回道:“在下會將使君之意帶回去。”

劉表接著開口,“其二,雙方既然停戰,江東水軍當退出江夏水域。”

這一條,諸葛瑾能做主。

“這是自然。”

劉表臉上笑意不減,輕描淡寫道:“孫伯符既有誠意,此事或能辦成,有勞使節奔波了。”

“皆是在下分內之事。”諸葛瑾回。

初步交涉結束,雙方算是談成了一半,諸葛巡在旁,一言未發,主打一個陪伴。

令他困惑的是,劉表為何會抓著叔父之死不放,他隱隱覺得,不會是感情深厚那麼簡單。

劉表十分客氣,設宴招待了一番,當然,差不多就是走過場。

宴請對象諸葛瑾才是主角,諸葛巡十分低調,默默陪著飲了幾觴,中午吃得多了,也無甚胃口,隻挑了些瘦肉吃。

回府已是黃昏,諸葛瑾被劉表灌得迷迷糊糊,回了家便倒頭就睡。

諸葛巡將三弟喊到書房,他要將今日商談困惑請教請教。

他先將劉表訴求說了一遍,然後問諸葛亮。

“三弟以為,使君此舉,是否另有深意?”

諸葛亮認真聽完,眉頭微不可見地蹙了一下,旋即衝諸葛巡笑道:“兄長可是看出了深意?”

“為兄隻是覺得事情沒有這般簡單。”

“使君之要求,合乎情理,難以拒絕,然細細一想,卻所謀甚深,也不知是何人為使君謀劃。”

“所謀甚深?三弟細說。”

諸葛亮倚靠向桌案,兩人湊得更近,諸葛亮輕道:“孫策以武力征服江東郡縣,雖得到一部分士族支持,亦樹敵不少,能維持江東不亂,乃是各大豪族相互掣肘製約所致。”

“這與此事有何關係?”

“孫策行事強硬,江東士族與之多是貌合神離,若為了北伐,答應此事,於江東豪族而言,意味著什麼?”

諸葛巡醍醐灌頂,劉表表麵上是說複仇,實際上是要孫策出賣江東豪族,厲害呀!

甭提是什麼成份的勢力,小地方的小豪族,那也是豪族。

江東大族會怎麼想,今天能出賣西城豪族,明日就能出賣他們。

此舉意在激化孫策與江東大族的矛盾。

“使君這招毒辣啊,釜底抽薪,後院點火。”諸葛巡歎一聲,接著道:“江東亦不乏能人,不知有沒有人看得出。”

諸葛亮微微一笑,“孫策誌在中原,其重用者,鮮有江東豪族,這一次,使君應該可以得償所願了。”

誌在中原,便不會顧忌江東士族的想法,恐怕現在在孫策眼中,早日攻克汝南,拿下許昌,迎奉天子,才是第一戰略。

聽三弟這麼一說,諸葛巡忽然想到了那件事。

孫策是不是要死了?

“三弟,我觀孫策此人不祥,為兄勸過二弟,讓他留在家中做學問,不過二弟不答應,三弟是否也勸勸他?”

諸葛亮輕輕搖頭,“兄長怕是忘了,二兄這些年,為何四處遊曆了吧。”

諸葛巡雖不太明白,卻也能想象,二弟諸葛瑾,怕就是那種一門心思想闖蕩的人,所以才會被孫策的奮勇拚搏所吸引。

諸葛巡沉默數息,然後歎了口氣,“罷了,人各有誌,回頭為兄再叮囑一番。”

諸葛亮看著兄長勞神的模樣,無奈搖頭,“兄長連日奔波,早些安睡吧,或許哪天,二兄自己就想通了,弟告退。”

說著,諸葛亮站起,還恭敬對諸葛巡一拜,離開書房。

諸葛巡一撇嘴,有一種家中晚輩不聽話的無奈感,偏偏晚輩羽翼已豐。

翌日,諸葛瑾睡到辰時才起,當即提出要儘快趕回去複命。

諸葛巡其實是想多待幾日的,連隆中都沒去過,但身為兄長,讓諸葛瑾孤身離去,總覺得有些過意不去。

於是爭分奪秒去與劉表辭行,再度踏上回章陵的路。

順水快,逆水慢,諸葛巡回到複陽時,已是七日之後。

轉眼到了八月底,路上到處是耕作的景象,原本這個時節,百姓都是選擇種綠肥過冬的,但在這幾個月的賣力宣貫配合諸葛巡政令以及各縣豪族“自願”表率的合力下,章陵郡有一半的土地,都種上了小麥和雜糧。

諸葛瑾告彆兄長,直接回汝南安陽去了。

回營時,孫策正好從前線回來,諸葛瑾見到他時,內甲上還滲染了不少血,難以想象外甲是何等模樣。

雖一身血汗,孫策卻沒有絲毫疲憊之感,眼中依舊精力四射。

“子瑜奔波半月,一路辛苦,不知此行如何?”

諸葛瑾恭敬行禮,又朝孫策身後周瑜和魯肅以及幾名將軍拱手致意。

“劉使君願意與主公談和,隻是附上了兩個條件。”

“是何條件?”

“其一,主公的水軍,當退出江夏水域。”

“這是自然!”孫策不假思索答應。

“其二……”諸葛瑾遲疑了數息,才開口道:“此事,與在下叔父有關。”

孫策不以為意,催促問:“如何?”

“昔日西城豪族反叛,害死叔父,劉使君以此為由,派兵不停寇掠豫章,使君有言,若主公願意放任,大仇得報之日,便是雙方停戰之時。”

孫策不由眉頭蹙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