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新野,又一個大好晴天。
劉備這個南陽太守,其實名不副實,彆說南陽郡大半在曹操手裡,即便是明義上在劉備手中,也依然歸劉表管。
須知郡府也是淩空虛設,真正涉及治理,涉及根本的土地人口之事,還得是縣府才能落到實處。
所以縣治,自古以來都是治理基石,也是真正考驗官員是否有真才實學的試金石。
一郡太守,乃至刺史州牧,可能會更重名望門第這些噱頭。
主要職責,側重整合勢力,拿捏關係,刺史州牧就是最好例證,而郡守,剛好居於州牧與縣令之間。
因為這種特殊的格局,讓郡成了最小的割據單位。
昔日討董聯盟,十八路諸侯,清一色的太守刺史州牧。
南陽太守袁術,渤海太守袁紹,長沙太守孫堅等等。
像諸葛巡蔡勳之所以能角逐這個章陵郡太守之位,靠的也基本是門第名望的因素,諸葛巡有功勞加身,又沾了已故叔父的光。
蔡勳則倚仗蔡氏門第,本質上,雙方並不不同。
也無需考校什麼才能,基層治理自有縣令縣長,諸葛巡更像是替劉表去拿捏他們的人。
故而在近期巡察之中,諸葛巡實際上也是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的,不可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們。
今日議事在縣堂,劉備身為主家坐於主位,左右分彆是張允諸葛巡,下麵是魏延和王粲。
在這般正式的場合,劉備也直接開門見山地提出借機北伐之事。
張允與王粲代表劉表的意誌,自是舉雙手讚成,劉表雖然將選擇權交給了諸葛巡,但諸葛巡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唱反調。
畢竟魏延的兵馬,還是劉表給的呢,義陽營中的諸葛氏部曲,不過五百人,由楊亮統領,算作魏延親軍,然而他們也是吃劉表的大米的。
所以諸葛巡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四方一致同意北伐,奪回宛城,進兵許昌。
打不打的問題定下來了,接下來便是怎麼打的問題了。
然後劉備與張允還有魏延都把目光看向了諸葛巡。
諸葛巡有些意外,難道我的人設不一直是隆中耕夫嗎?看我作甚?
你們打你們的,我派人給你們搖旗助威。
“不知諸葛先生可有主意?”劉備率先拱手開口,一副不恥下問的姿態。
諸葛巡看一眼劉備,又看一眼張允,果然,兩人眼中閃著灼熱的期盼,好似宛城即將成為下一個湖陽縣。
談笑間收複宛城,生擒徐晃蒯越張繡,光複南陽。
果然,人怕出名豬怕壯,諸葛巡最怕打仗。
“玄德太過抬舉在下了,巡一不治軍,二不作戰,安敢多嘴。”
劉備與張允一對視,雙雙意識到,好像諸葛巡說的,也沒毛病。
諸葛巡看向王粲,道:“使君既有意北伐,並派仲宣前來,想必仲宣胸中已有丘壑。”
劉備與張允的目光立即轉向王粲。
王粲深吸一氣,屏息幾瞬,對諸葛巡劉備一一拱手,這個問題,路上他還真的想過。
“徐晃,蒯越,張繡,三人分駐三地,正好各個擊破,其中徐晃駐紮的舞陰,需扼守潁川要道,故而很難援助蒯越與張繡。”
劉備附和一句:“再加上章猛已死,徐晃確實沒什麼能用的人。”
張允也提議:“張繡軍以騎兵為主,馳援策應較快,而蒯氏軍以弓兵為主,擅長守城,如此可見,首攻當為張繡。”
幾人頭腦風暴般地提議,將進攻目標先後定為張繡,蒯越和徐晃,
諸葛巡聽著,覺得還很有道理,也沒再說什麼。
最後,劉備又請諸葛巡總督糧草,讓王粲做隨軍參軍,三軍一起討伐安眾縣的張繡。
諸葛巡無奈應承下來,其實自己隻是想安安心心帶領章陵百姓種個田而已。
半天之內,決定戰鬥,且製定初步作戰計劃,效率還真沒得說。
而後散帳,各方開始回去召集兵馬,諸葛巡則留在了新野,開始統籌糧草。
諸葛巡一封書信飛回章陵郡,讓馬良趕來新野。
多好的試練機會,不能浪費。
···
雒陽內,芒山上,袁紹負手而立,眺望下方的巨大的城池輪廓。
再一次站在這裡,袁紹不由想起上一回,那還是少年時,在太學求學期間,他與曹操一起逃學來登的山。
昔日兩位少年對大漢,對自己皆充滿希望,然等到出仕之後,便漸漸明白少時的自己,是多麼狂妄與無知。
他與孟德在官場之中的影響力,幾近於無,更彆提如何取影響它了。
後董卓禍亂朝綱,兩人齊心聯手,結十八路諸侯共討董賊,本是最有希望改變大漢的一次,最後卻再度遺憾收場。
而後來,兩人又分彆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袁紹想立劉虞,曹操迎奉了劉協,代表立場的差異最終使得兩人越走越遠,分道揚鑣,乃至刀兵相向。
“上回來此北芒山眺望雒陽,吾與孟德尚還並肩而立,如今卻隻有我在此處,而孟德卻在城中。”
“主公,要不了多久,主公便也入雒陽了。”一旁的郭圖接話。
“攻勢進展可還順利?”
身後逄紀站出,“將士數次攻上城頭,隻是未立足,便被曹軍殺退下來了,曹軍尚有生力,恐還需一陣苦戰,其餘,未聽聞有什麼問題。”
袁紹一歎,“孟德啊孟德,你我何以至此啊。”
袁紹比出手,隻手遮住了視線中的雒陽,數息過後,袁紹悠然轉身,問道,“可有法子令兵士儘快攻入雒陽?”
郭圖稍作思忖,然後回到:“曹軍兵少,優勢在雒陽城高,而我軍優勢在兵多糧足,目下隻攻北方三門之策,實為下策,不如袁公下令,全軍自雒陽十五門一齊進攻,試問曹軍焉能阻擋,又能擋住幾時?”
袁紹覺得有理,正欲下令,逄紀卻拱手攔在他前麵。
“主公不可,我軍雖勢眾,但兵分多路,需從大河以北調兵,目下渡口僅供給糧草已是日夜不停,焉有船隻渡兵?分兵三五路已是兵家忌諱,分十五路,聞所未聞。”
“大膽逄紀,你是說主公沒有帶兵才能嗎?”郭圖罵道。
“郭圖小兒,你休要血口噴人!”
“好了好了,彆吵了,公則與元圖所言,各有各理,袁某悉數接納,元圖所言不無道理,目下船隻調運糧草尚且不及,並不能臨時調集兵馬,不如讓張郃領兵,自東進攻建春門。”
郭圖與逄紀對視一眼,兩人眼中也未見得有什麼仇恨,反而齊齊道:“袁公英明!”
袁紹一抬手,指向西北,再度下令,“催一催鄴城的田元皓,再征集些船隻來運糧。”
幾人應聲,卻未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