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第 142 章(1 / 2)

科舉之路 阿呆點點 7874 字 2024-04-03

兩年時間,永興府乃至寧朝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因為市舶司的關係,寧朝上下開始重視海外,不僅民間的船隊,就連朝廷每年都要組建船隊,去各地交易。

除了本國的商品,國外的一些新奇玩意兒也被運回了本國,不過進入寧朝之前需要在市舶司檢查,了解其材質、用途,並且登記在冊後才可進入。

但是市舶司也出過不少事,如水師種有將士私下勒索商戶、還有副提舉和下麵官吏聯合貪汙受賄等等。

有的唐林能及時發現,可有的卻因為沒有證據,連受害人都沒有,就被逃脫了。

思考許久,唐林在碼頭放置了一個箱子,官吏百姓都可投信,反正寧朝沒有宵禁,晚上悄悄來也可以。

而鑰匙隻有唐林有,每月唐林都會巡視五個市舶司,到碼頭後,就先取信,再去市舶司檢查文書、賬目。

又讓內檢房的官吏嚴格檢查,並上書朝廷,在水師內部也設立這樣的地方,必須得遏製住這股風氣。

與此同時,朝廷在造船這方麵投入了更多的銀子,想要造出更結實的船,用於遠行。他們也發現了,船隊去的地方越遠,寧朝的東西越值錢,而且得到的新奇東西更多。

現在寧朝百姓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了,而且有些菜的口感極好,這點必須要感謝那些船隊。

除了蔬菜瓜果,還有彆國的一些技術,雖然寧朝的各項技術都很先進,但其他國家也有突出的技術。

唐林專門派人去收集這些信息,當然關鍵步驟旁人也不會告訴外人,但是國與國之間完全可以有選擇的交換一下,就算無法完全掌握,或者成果差不多也沒關係,至少可以給匠人們一條新的思路。

與此同時,工匠們集思廣益,終於將司南簡化,便於攜帶,成為第一代指南針。

再加上海圖越來越完善,寧朝附近的海域、海外國家都已標注好,但是再遠一點的就不清楚了。

而唐林也借此讓擅勘察地形的匠人前往各地,一些有礦石的地方標記出來。朝廷知道後,以寧朝的名義,派人去那個國家將那地方買下。

不過寧朝有著大國風範,外加那麼遠的地方實在沒必要去攻打,寧朝附近的那些附屬國不也好好的嘛!

所以都是派人商談,彆國人不是傻子,若隻是荒地,寧朝的人哪會願意來買,有的地方他們也知道下麵有礦脈,隻是實在沒這個條件開采,所以才擱置到現在的。

如今寧朝想要,他們也不敢得罪,那些寧朝水師雖然不上岸,可光光這樣待在岸邊,也足夠讓人忌憚了。

所以地是願意賣的,但是他們也提出隻能開采,不能插手國內事務,不能派兵侵占土地等等。

對此,泰安帝表示同意,那些地方太遠,政令無法快速下達,到時還要安撫那邊的百姓,麻煩太多。

而且寧朝對外一直以禮儀之邦示人,同諸多小國交好,若是這樣無故攻打,恐怕會影響對外的形象。

讀書人重名聲,除了自己的,還有國家的,就算要打,也要找出對方若乾條不對來,發布檄文,批判對方行為,占得大義,才會出兵。

當然如果有人前來攻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得把人打趴下才行。

也是因此,寧朝在周圍各國的形象極好,還有那些附屬國,雖然近幾年賞賜少了點,但至少沒有主動去打他們,扯著宗主國的旗號,也能得到些優待。

所以這些國家也都願意與寧朝交易,雖然將礦脈交易出去,有些不甘心,但能跟寧朝交好,並且能得到寧朝的庇護,也算不錯了。

自然也有一些國家死活不願意,對此朝廷也懶得理會,現在他們已經在多處買了礦脈,與其跟人死磕,還不如另外再去找一處呢!

因為這些礦脈朝廷派遣出許多官員去往彆國,至於采礦之人,直接招募該地百姓。

唐林知道後,特意寫了一篇奏章,裡麵除了采礦所需注意的事項外,提到可以教化當地百姓。

讓他們學習寧朝語言,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帶給他們,雖然無法改變他們的外貌,但是可以改變他們的內在。

不過其中一些重要的技術方麵的東西,還是要好好保護的,文化可以傳過去,高端技術需要保留,特彆是鍛造鐵器這方麵的。

如此,寧朝開始轟轟烈烈的海外事業,罪犯們也有了一個新的去處,去彆國采礦,沒有工錢的那種。

這是寧朝外部的改變,而寧朝的內裡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唐林的官吏六房製度,由上及下在層層改變。

而且朝廷在此基礎上,還給不同府縣的胥吏定了額,也就是說,不管如何,胥吏的數量隻能在這個人數內,不可過多。

初期的確麻煩,但是慢慢地,所有地方官員發現,胥吏好管理了,當然中央的胥吏依然難弄,畢竟中央不是地方,他們本來就分成了六部,下麵的六房根本沒必要。

如此功績,本可以讓唐林升遷,不過泰安帝還想緩一緩,吏部右侍郎快要告老還鄉了,如果現在升了,這個位置就輪不到唐林了。

相反,如果現在壓一壓,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出來,那麼唐林官升兩級,坐上這個位置就不會出現太多的閒言碎語,畢竟他的功勞足夠。

隻是想起吳尚書的那張臉,泰安帝就有些為難,吳尚書是真的認為唐林調回來,一定會進戶部的。

永興府的變化更是大,這兩年唐林將永興府的道路全部修整完了。水泥加上石頭,下雨天也不用愁,打著傘,踩在路上,路上還很少有積水,現在下雨也關不住永興府百姓那個玩樂的心。

隻是永興府的小童們少了一項樂趣,再也沒有積水讓他們踩了。

而永興府的房屋,更是煥然一新,城中破舊的房屋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風格一致的房屋,統一由官府建造。

因為這,戶房的王司戶樂的嘴巴都合不上,雖然前期花的多,但是後麵賺得也不少,雖然又投入到其他地方去了,但他也開心。

因為經濟充裕,永興府每個城區都有一所官學,轄下的縣裡也都有兩所,根據需求不同,劃分院子。

這兩年,永興府的教化呈現一種由下而上的趨勢,上麵的學子並沒有大變,雖然科舉時多了幾個,但也沒有多很多。

反而是那些幼童,唐林更加重視,他所要的不是永興府出了多少舉人、進士,而是永興府能多些識字的百姓。

所以唐林一直鼓勵百姓送孩子去官學,認識幾個字,而且因為有府衙的資助,官學的束脩並不貴,永興府的百姓們都能承受的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