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這京城底蘊最為深厚的書香世家,楊家敢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了。
自開朝起,楊家代代都有人中進士,並入朝為官。
楊家老爺子更是帝師,當初曾親自教導啟和帝臨帖讀書。
自啟和帝登基後,他就致仕了,每日裡過著閒雲野鶴一般的生活。
不過他雖致仕,但楊家卻仍舊輝煌。
楊老爺子的子侄在二十年內連中五個進士。
這份戰績自是讓京城乃至整個大周朝的書香世家羨慕不已。
要知道如他們這樣的人家,每代能讀出來一兩個進士已實屬不錯的了,有些人家甚至兩三代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如楊家這般著實讓人眼紅。
不過楊老爺子的子侄中了進士後並沒有留在京內做官,而是外放到地方去了,也因此楊家到了楊老爺這一代並無人在京內做官。
楊老爺在地方上待了二十餘年,方才因大皇子叛亂,京城內官員缺失一事回了京城。
在問過楊老爺子的意見後,楊老爺並未進人人都想進的吏部和刑部這樣的熱門地方,而是進了工部,在工部過起了渾水摸魚,不對,悠閒自在的日子。
楊老爺的家眷也跟著他一起回了京城其中就包括楊老爺引以為傲的兒子,整個楊家未來的希望楊容彥。
楊容彥今年十七歲,去歲剛剛通過了舉人考試,正回京準備進士考試。
他自幼就跟在祖父楊老爺子身邊啟蒙,直至六歲才被楊老爺子送回到父母身邊。
楊老爺子素喜這個孫子的聰穎與穩重,即便孫子去了地方上,也不放鬆對他課業的要求。
每旬都會寫信過去詢問楊容彥的功課,並且給予指導。
楊容彥十歲時就以案首的身份過了秀才考試,楊老爺原打算讓他再接再厲考個舉人聞名大周的。
可楊老爺子卻不願讓孫子如此張揚,他寫信給楊老爺和楊容彥,對他們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楊容彥雖有才學,卻無實際處理事務的經驗,縱是年紀輕輕考中了舉人和進士,進了官場做官,也會吃虧。
他讓楊容彥不要急著考舉人,而是趁著跟父親在地方外放的機會,到處走走,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看看各地百姓的真實生活,了解民間疾苦。
於是楊容彥便放棄了考取進士的想法,開始隨著祖父的幕僚一起在田間地頭行走。
他跟著中原的百姓下過地,也跟著山裡的百姓進山打過獵,還跟著幕僚一起在市井間擺過攤位。
如此一兩年下來,楊容彥算是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有多麼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