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不會忽悠人的君子不是好君子(1 / 2)

次日下午,顏鈞帶著他另外一個學生風塵仆仆地來到了總督行轅。可彆小看泰州學派的讀書人,小兩百裡路,五十多歲的老頭子不到兩個天就趕到了。雖然下馬是學生扶著才下馬的。

胡宗憲是出了轅門迎接的,遠遠第地就聽到顏鈞喜不自勝地感歎:我儒學再興有望,我泰州學派興盛有望了。

胡宗憲看到老友顏鈞的表情也確定了自己昨晚對高翰文的判斷。確定歸確定,細節還得問。

胡宗憲與顏鈞兩人來到了總督行轅的書房,兩位學生見過老師後都被打發去俞大猷、戚繼光那裡軍隊駐地了解情況了。這樣等一會兒兩位參將來彙報了,胡宗憲也好有個對比。

書房裡的兩老頭,那就真的是坦誠相交了。

顏鈞大夏天騎馬狂奔了一路,全身都是汗,些微敞開了一點衣襟。總督大人胡宗憲則在一旁坐著一遍給其搖扇,一邊問話。

首先就是最為關心的是高翰文治下的杭州城如何?這一點,雖然顏鈞作為老學究,沒有去城裡各種保健消費過,但從路邊攤販的數量就能說明問題的。

那就是在高翰文的治理下,杭州城的商業特彆是地攤經濟高度繁榮,整體來講,因水災進城的人很多,受益於街麵太平,以租代買後富餘的農村進城務工的人口紅利,杭州城仿佛因禍得福,迎來了災後的大繁榮。

第一條揭過,就是第二點,高翰文為人如何,輕佻與否,可靠嗎?

這一條,顏鈞說實話感覺非常複雜。從思想上看,高翰文是不介意跳出儒學範疇另起爐灶的。邏輯學的那一套如果納入心學內容多好,這樣就補足了儒學,為何還要另立西學,人為增加阻力。此外,其讓人在小蓮茶莊講述的泰西故事、三國細說無不顯示出其人思想上的輕佻。

但這些輕佻也都是其相關人乾出來的,其自己無論是以租代買還是後續的進項稅抵扣,看得出來都是非常的嚴謹,絲毫不見輕佻,這一點,看看《新編洗冤錄》裡,因為高翰文的建議,沈推官多做的那麼多驗證測試結果彙報就能看得出來。

所以,高翰文其人,是非常矛盾的集合體,但看在其既能斡旋士紳又能為民謀福來講,值得相信。或許這就是聖人潛質般大才的謀略吧。總能從諸多矛盾中找到共同利益,然後利用這個因勢利導,逐步改善。

兩人聊到這時,意識到高翰文所做的或許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改革。以往的改革是先立下目標,然後黨同伐異,強力推行,最後看結果。如果順利成功,那麼改革的推動者成為權臣被殺或者被孤立。如果有問題,那麼必定是無法轉圜,動搖國本。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王安石變法無不如是。

高翰文這個尋找利益共同點這一點非常有價值,能夠最大程度避免黨同伐異,他本人也避免成為權臣而被誅戮的風險。

但是,這有一個風險,就是時間,需要時間來理出利益共同體,並花時間慢慢融合。高翰文所做的一切都建立在有充足的時間讓他給整個大明梳理一個利益公約數的基礎上的。然而,儘管陛下還保著他,但以陛下的目前這個穿衣服飾春夏顛倒的狀態,恐怕不會太多。

但這是大明的機會,又何嘗不是天下讀書人的機會,隻希望清流嚴黨都能揣摩出其中苦心了。

很明顯,胡宗憲一點也不擔心高翰文是沒膽子改革才從利益公約數出發的,因為在胡宗憲的認知裡,大明早已用不得猛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