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是對的,凱蒂(1 / 2)

攝影技術剛開始的時候,底片最早期是用金屬,後來用的是玻璃,一次隻能拍一張,無法拍攝連續運動的圖像。直到1888年,伊士曼柯達發明以明膠為基底的膠卷後,拍攝連續運動的圖像才成為可能,電影隨之被發明出來並成為一種偉大的藝術形式。

當代電影的標準幀率是24幀每秒,即每一秒鐘播放24幅照片。但電影一開始並不是24幀每秒,受製於早期攝像機和感光膠片的技術限製,最開始的電影幀率隻有12幀每秒,因此看起來非常“卡頓”。但這反而逐漸成為一種早期電影的標誌和影片效果,比如聲名大噪的卓彆林電影,這種卡頓實際上成為喜劇效果的一部分。後來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膠片能更快的感光、曝光,以及電動卷軸代替人工卷軸,影片的拍攝和播放速度不斷提升,最終達到人眼觀看運動畫麵而不覺得卡頓的一個下限:24幀每秒,並成為電影的播放標準被固定下來。

至今,世界上仍有一大半電影播放設備按照這個標準運轉。同時,相片的底片大小有多種規格,也同樣影響了攝像機的底片規格。後來,35毫米膠片成為一種標準,大部分電影攝像機也以此為標準,即35毫米電影攝像機。標準的35毫米電影攝像機膠卷盒(菲林鐵盒)包含122米或者305米長的膠卷,最長可以拍攝10分鐘左右。這種電影攝像機非常沉重,隻能放在支架上進行拍攝。為了攝像機的輕便化和小型化,膠卷的規格又發展出16毫米和8毫米兩種,電影攝像機變小了,手持攝影開始引入電影的拍攝中,並影響了電影鏡頭語言的表達。

但不可否認,膠片攝像機的優點也顯而易見:畫麵細膩、色彩自然,適合大熒幕,拍攝出來的質感是真正的電影味道。但膠片攝影機的缺點也非常令人頭疼,一是成本很高,膠片本來就是一次性的產品,不能反複使用,而且較易被損毀;二是拍攝工序複雜,膠片曝光必須相對精準,前期的對焦和測光工序影響了拍片的效率,拉長的製作周期,這也增加了製作電影的成本;三是一盒膠卷長度有限,拍完了必須停機換膠卷,限製了電影超長鏡頭的拍攝;四是限製了放映場景和設備,要真正播放膠片拍攝的電影,隻能在膠片放映機上進行。

而且。彩色攝像機的使用很簡單,通常隻要正確安裝鏡頭、連通信號電纜,接通電源即可工作。

以往隻能用和繪畫來表現的色情作品,憑借新技術讓20世紀的人們“大開眼界”。1839年,巴黎人發明了銀版照相法,一個月後,第一幅裸體女性照片在市麵上出現。1861年的美國內戰時期,士兵們寫家書經常讓家人給郵寄黃書和色情照片以解生理之苦,導致國會通過法律禁止通過郵件寄送淫穢物品。1874年倫敦警察在一位攝影師的家中發現了13萬張色情照片……

文字和圖片的色情還需要想象力的加持,有了直給的影像之後,色情業堪稱“如虎添翼”。

那麼色情電影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電影什麼時候發明,色情電影就是什麼時候出現。

1896年則被認為是色情電影誕生之年——在攝影機發明8個月後,法國導演歐仁·皮魯(EugènePirou)拍出了短片《新娘的洞房時間(Le Coucher de Mariée)》,這部包含女主角表演脫衣舞片段的電影被劃分為“軟色情(Softcore)”電影,原片長度為7分鐘,但最終剪輯為不到2分鐘。1908年,第一部“硬色情(Hardcore)”電影《旅館女傭的映畫(A lécu dor ou bonne auberge)》同樣在法國人手中誕生。兩年後,另一部硬色情電影《在夜裡(Am Abend)》在德國製作完成,電影中第一次出現了“後入式”鏡頭。

換句話說,無論是“一件濕透的 T恤比赤裸的身體更性感”的軟色情電影,還是“充斥著裸體、捆綁和施虐”的硬色情電影,從誕生之日到二戰,已經經曆過漫長的半個世紀。

所以當伸手開門時被電暈的選角副導演凱蒂夫人悠悠轉醒。時鐘已經悄然來到了1943年11月9日,首映式晚11:07分。

入目是一整麵由5英寸E1電視機拚成的電視牆。

事實上以650帝國馬克的價格在1939年9月1日公開發售的50台5英寸E1電視機的全稱是:“E1廣播電視機”。整體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右邊是5英寸的電視顯示屏,左邊是類似大小的廣播接收機。再加上必要的框架和包邊,所以合起來尺寸超過了10英寸。

而眼前這麵拚接電視牆上每一個袖珍電視都是最小的5英寸E1電視機。所以隻有圖像,沒有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