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過道的右前方,有一高台,上頭坐著宛平縣的廩生們。三個小子一進場,高台上一消瘦的小老頭站起來,仔細打量了幾個小子,而後呼道:“廩生吳漢,保!”
此即為“唱保”——衙差驗身,廩生呼應。
三個小子總算順利進場,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簡單收拾後,將要用的物件取記出,置於案桌上。天微微亮,初春又是初晨,坐下來不動,越發覺得凍手凍腳,裴少淮引燃銀霜炭,將手爐捧在懷裡,果然暖和了不少。
他抬頭一看,見到了本縣的一縣之長——知縣沈非。沈知縣三十餘歲,神色嚴肅坐在高台上,察觀全場。
裴少淮聽姐夫徐瞻介紹過此人,乃成順十九年探花,一甲進士及第,後入翰林院任七品編修。任職期間,在宮中頗得美名,去歲調任至此,任六品知縣。
如此年紀就能在皇城腳下,任宛平縣知縣,前途何等光明。隻需任期一滿,不出差池,必定會調回宮中,委以重任。
他的前一任便是如此。
……
今日縣試第一場,即為正場,也是縣試中最重要的一場,此後幾場考試,則稱為初覆、再覆、末覆。每一場考一日,天亮開考,日落收卷,不得掌燈答題。兩三日後,放榜布公,通過者再考第二場,以此類推。
所考題目皆為沈知縣所出。
……
天已大亮,所有考生皆已入座,貢院內一片安靜。一聲鑼響,助考官們分發答紙,考試開始。
紙上並無題目,題目會以舉牌巡遊的形式公布。
裴少淮知曉,今日一共有三道題目——首題兩道,試四書文二篇,即從四書裡出題,寫兩篇八股文。通常次題一道,作五言律詩一首。
題量不算大,按段夫子平日裡的要求,半日即可做完。
牌子很快巡走到裴少淮跟前,隻見上頭寫著:
其一,不以規矩。
其二,君子九思。
裴少淮在草稿紙上抄了下來,自以為,這兩道題中規中矩,對學童們而言難度適中。
他開始構思如何下筆。第一題出自《孟子》的“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1]”,講的是人要守規矩,自然寫不出甚麼新意來,若想答得比彆人好,隻能在遣文造句、引經據典上花心思了。
裴少淮破題,草稿上寫道:“等閒人未恃明與巧,豈可不以規矩乎。”連離婁和公輸子這樣的人都要守規矩,平常人沒有他們的明察秋毫、奇思巧藝,豈能沒有規矩?
破題之後,後麵的起二股、中二股、束二股,皆要對仗工整,字字句句斟酌推敲,這一部分,裴少淮多花了些時間。
其實,縣試隻是科考的“敲門磚”,說是要寫八股文,實則,許多學童筆力不夠,難以做到全文八股都工工整整。主考官改卷錄取時,也會考慮到這一情況,是以,考生寫文章隻要略有“八股之形”,又字句通順,基本上都能通過正場,拿到府試的資格。
裴少淮自然不會以這樣低的要求來限製自己。
一稿寫完,細數,恰好三百字出頭,字數適宜。又繼續構思第二題,兩篇文章加起來,七百字以下為妙。
這時,五言律詩題也放出來了,隻見上麵寫道:黃花如散金[3]。
裴少淮心裡咯噔了一下,此句不正是段夫子去歲春日裡帶著他們仨野遊,見到連片的油菜花時,現場給他們講解的詩句嗎?因菜花連片如海,風來浪起,確似散金,讓他記憶猶新。
想必,裴少津和徐言成二人,也是如此感受。
考生們若是將“黃花”理解為秋日金菊,或是對鏡花黃,都是跑題的。
在考場,裴少淮發現,夫子平日裡帶他們所做的點點滴滴,原來皆有用意。因而也明白了,科考絕非死讀書、讀記死書。
寫完兩篇八股文,裴少淮開始考慮五言律詩,沉思後,下筆成稿,幾經修改,隻見上頭寫著:
小朵未有紅相襯,一支不若連片開。無需嬌顏傾盛世,隻為鄉野亦有春。
詩名《黃花》。
至此,三道題目全部打好草稿,隻待謄抄到答卷上。時值午時,到了用膳的時候,裴少淮收拾好桌麵,從包袱裡取出糕點和茶水,不緊不慢開始填肚子。
一會抄字,若想寫得好,也是個體力活,可不能空著肚子。
飽腹之後,裴少淮活動活動手腕,丈量好大概尺寸後,開始一筆一劃,把文章謄抄上去。他寫得極細心,力求每一個字都工整漂亮。對於縣試這樣難度不算高的考試,隻有把每個環節都做到儘善儘美,才能做到出類拔萃。
庭中日欲哺,午後申時,到了放頭牌的時候,即主考官揭開貢院大門封條,把提前交卷的第一批考生從北門放出去。遠遠的,裴少淮在那一批人中,認出了徐言成的身影。
他剛剛抄完試卷,包袱也還未收拾,趕不上頭牌了。裴少淮乾脆再仔細檢查一遍卷子,再慢慢收拾,等半個時辰之後的次牌,再交卷出去。
……
……
貢院門外,徐言成見少淮、少津兩個同窗還未出來,便找了塊石板坐下,想等到次牌放開的時候,和他們一塊回去。
未料到,這一等,反倒又讓他遇見了那個詹清遠。
詹清遠張口就問:“言成小弟,你答得如何?恰巧,兩道四書題,我在家中皆練過手,方才在考場上又潤色了一番。”言中露喜。
“恭喜清遠兄,小弟預祝清遠兄團榜居中。”徐言成道。
團榜,即是正場之後,縣衙公布的錄用榜,因填榜時,是一圈一圈來填的,形如大餅,故稱“團榜”。正場第一,填在團榜的最中間。
詹清遠不依,追問道:“你答得如何?”
“尚可尚可,應該上榜無虞。”
詹清遠見裴少淮、裴少津兩兄弟尚未交卷出來,按捺不住心中小心思,忍不住問道:“那同你來的兩位師弟,以你平時所知,你覺得他們會如何?”
這一下子把徐言成問住了,如何?
還能如何?他寫文章,鮮有機會能勝過兩位小舅。
徐言成半仰頭,略帶憂鬱之色,如實道:“不要靠近他們兄弟倆,靠近他們,會讓你的一身學問,顯得十分不堪。”
言下之意,不要靠近他們,靠近他們會變得“不幸”,不要問我為何知道。
“哦——”詹清遠一副了然於心的模樣,結果卻道,“他們學問竟能差到讓人不堪,段夫子為何還能看上他們?實在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