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如購買到1795年以上,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以上的文物商品。
要填寫一個表格,寫一個不能贈送或轉賣給外國人的保證書才行。
至於說到的文物價格嘛,那可太劃算了。
要知道,過去的文物交易可沒對內放開,價格根本沒被洪衍武給炒起來。
而且現在因為沒人要才開內櫃嘛,初始價格定的不可能太高,甚至比1978年的價格還要低上一成。
比如說一個雍正官窯粉彩碗不過也就是三百五十塊錢能夠買到,還得是品相比較好。
如果有“崩”有“衝”,有毛病的,可能甚至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
就這樣的東西,放到日後,怎麼也得是上千萬的大價錢。
還不一定買到品相非常好的,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嘉道”的呢?當然還要差一點,基本比“雍乾”的要低個幾十塊。
“同光”的官窯,就更便宜了。
23cmx7cm的盤碗才三百,16cmx7cm的一百二,10cmx5cm的五十,8cmx3cm的二十。
而“光民”的,哪怕是大件兒也就是上五十而已。
毫無疑問,對任何有幸能夠接觸文物收藏的人來說,文物商店剛剛開放的內櫃,都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擺在了他們麵前。
並且,這也是當時購買文物為數不多的合法渠道。
但是不得不說,當時“虹光閣”的這一變化,儘管被《新聞聯播》專門報道了一次,還登上了《京城晚報》的頭版,可並沒有引起人們廣泛注意。
因為即使是對那些愛好收藏的人來說。
下決心花上好幾百元錢買一件文物,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彆忘了,這時我們的普通百姓,還在為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而努力。
而這些東西,畢竟是生活必須之外的東西。
哪怕是常去逛“虹光閣”內櫃的馬老師呢,也是一樣。
因為據他在節目中回憶稱,當年他雖然常去,可也就是去看看,買還是很少的。
可能去個十次八次,也就有一次是買東西。
這麼說來,唯一的例外就是洪衍武了,他可是的的確確真心覺得便宜啊。
實在是恨不能把所有的都搬回家去才好呢。
所以他可是挖空心思的,好好開始照顧“虹光閣”的買******如他自己去的頭一天。
上午自己買了一萬多的東西,下午就讓陳力泉和水清又去掃了一邊。
此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人際圈子廣泛的優勢。
每天都要安排不同的幾個人分頭去幫他掃貨。
說起來其實倒也簡單了,無非就是按價兒算唄,挑都不用挑。
隻可能買值了,絕不可能買虧了。
而“虹光閣”從此也算真正見識了內賓的購買力了。
他們發覺居然每天店裡都會來幾位闊主兒。動輒就幾千上萬的買。
而且老人,女人,小年輕,知識份子,工人、警察、個體戶,什麼樣的人都有。
弄得他們也是琢磨不透,難道瓷器古董已經變成了這麼廣泛普及的愛好了?
可還沒等他們琢磨明白呢,就得先為彆的事兒著急了。
因為不知不覺,一個月沒到,庫存裡足有上萬件的東西就不知不覺去了三成了。
再這麼下去,弄不好倆月後就沒東西賣了啊。
那必須調價啊,再不調價虧大發了。
可調了更糟。
因為也不知為什麼,這一上漲反倒更招得人愛買了。
出貨的速度變成了過去的兩倍。
結果怎麼樣,五一節沒到呢,店裡就沒東西賣了。
四月二十九日那天,居然一天來了十幾撥特彆有錢的顧客,每個人至少都照著上萬的買啊。
結果下午下班時間沒到,店裡除了幾件擺著的招牌寶貝,能賣的東西已經全被買光了。
當天的營業額也創了開店以來的最高值,足足有三十七萬八千之巨。
之後,“虹光閣”因圖遭突襲賣斷了貨,不得不暫時歇業了。
再之後,直至九月份,他們才重新調配了一批貨物開張。
但東西的質量大不如前了,而且價格比以往要高出了四倍。
好在交易總算找到了一種平衡,出貨的速度終於開始正常了。
隻可惜這樣的正常也是一種錯覺。
因為月底盤賬,“虹光閣”才發現,賣出去的全是頂尖的好東西。
年代近、品相差的根本無人問津。
所以這下他們又為難了。
好東西沒了,次的又砸手裡了。
那到底是降不降價呢?
哎,實在是難以決斷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