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開張之後,洪祿承和洪衍武都歡天喜地經營著自己的買賣。
一個是心平氣和打理著自己的“大酒缸”。
從幾分幾毛的利潤和濃濃的人情味兒中獲取樂趣,越活越有精神頭兒。
另一個是心懷重張老鋪的心願,正式站上了灶頭兒,耍起了炒勺見真章。
從客人吃過的盤子溜光淨樹立起了信心,手藝也是越來越有進益。
總之,這父子倆都忙得不亦樂乎,從買賣中得到了遠勝於金錢的收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個年代具有的特殊性。
還彆看他們父子倆忙歸忙,但都不至於太累著。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的生活還普遍比較簡單、規律。
當時雙職工家庭往往都是送了孩子到學校,接茬就去單位上班。
因此,不但大多數人都習慣早睡早起,早晚起居用餐都要比今天早一個小時。
公職人員的應酬和單位關係戶請吃請喝,也多發生在中午。
要再加上從晚七點到晚九點又是《新聞聯播》和電視劇的時間,大多數人都習慣這時候待家守著電視看。
這樣一來好了,基本上所有的飯館都是在晚間五點到七點最忙。
之後就開始變得人影稀疏。
即使是“大酒缸”的客人多數是老人,不太受電視的影響,買賣要落晚一點。
那也不會有喝過九點還不回家的酒膩子。
實際上,像洪衍武和陳力泉的工作時間調整成兩頭兒班就足以應付了。
他們白天從八點半乾到中午一點,晚上再從五點忙到七點半,加起來反倒還少了一小時工作時間。
洪祿承呢,更省心。
他每天往往十點半才從家出來,趕上午飯就得,晚上見沒什麼人就走了。
雖然李福偶爾才來幫忙,可沒關係。
早上摘板兒,晚上打烊的活兒,他完全可以大撒手,交給方丙生來辦。
李福把這個外孫子調教得很好,有責任心,又聽話。
從來都是嚴絲合縫按照規矩辦事,是從不會有什麼差池的。
因此,如今除了洪祿承和洪衍武很少能坐在一起吃飯了。
爺兒倆的生活倒也沒因為開買賣增加什麼壓力,有什麼不好的變化。
反過來,“大酒缸”卻同時減輕了王蘊琳和水嬸兒的家務負擔。
像洪家,中午王蘊琳索性就不開夥了,就管晚飯一頓。
至於中午,她自己要麼買點現成的,要麼就下碗麵。
洪鈞放了學,直接找他爺爺吃去。
而水庚生是又好聊天,又好喝酒啊。
有時候吃了晚飯,還願意跑到“大酒缸”去來兩盅呢。
洪祿承當然不好要親家的錢了,回回免費,非給也不收。
那既然如此,水嬸很快就學著洪家的樣兒,也省事了。
隻要身子一懶,或是早上多忙點彆的活,那中午這頓兒她也不做了,自己湊合幾口就得。
水庚生一回來,乾脆就讓他帶水漣去“大酒缸”。
說白了,就是把“大酒缸”當自家食堂了。
不過要說實話,即使水庚生全家天天這麼吃去。
洪祿承也不吃虧,老爺子還能做賠本買賣嗎?
自然有人掏這個錢,他把賬目直接劃洪衍武腦袋上就完了唄。
所以,要說真正冤點兒的就是洪衍武。
哪怕他還沒光臨過一次呢,但自己早就成了天天在“大酒缸”裡“消費”的老客兒了。
可沒轍,誰讓他有這樣的精明爹和肚裡養著酒蟲兒的老丈杆子呢,誰都不跟他見外呀。
再說了,要從殺富濟貧的角度來說,其實也是應該的。
誰讓這小子又靠乾壞事發了筆橫財呢。
這不,天氣一涼,阿花從花城發來的五萬件卡其色男風衣,和剛剛做好的三千四百件紅色女風衣,輕而易舉在京城掀起了一場“風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