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房多錢多(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10628 字 2024-04-17

特彆是近些年,自打部隊三產工廠從“半畝園”一撤出,那裡就再沒住過人了。

如今是野草叢生,蛇鼠橫行,鳥雀架窩。

有的房甚至已經開始漏雨了。

要是不儘快翻修維護一下,恐怕就變成危房,成了聊齋一樣的景致了。

而除此之外呢,可還有洪衍武後來陸陸續續添置的房產呢。

由於這小子從單先生那兒,大致懂得了宅邸樣式等級的區彆和特點。

他購房又重地段,專好京城核心區位置的房產,以獨門獨院為最愛。

所以他買房是一門兒靈。

那眼睛賊得很,隻是碰上有來曆的院落就絕不會錯過。

不說彆的,他“光明胡同”那個拿來辦“人和車廠”的兩進院子。

就是因為他看中了“金柱門”,知道不是一般人住的,才肯花大價錢買下來的。

後來他曾特意查證了一下。

果不其然,那居然是榮祿叔父奎俊的一處彆院,最終送與榮祿供其養外室用。

而他在“金魚胡同”又買下的一套小偏院兒呢。

看著雖然不起眼,隻是個三合院。

可他的父親卻能很篤定做出判斷,說過去整個金魚胡同都是那桐的,這房毫無疑問是曾經屬於“那家花園”的一部分。

此外,他還買下了一套前海西街的院子。

彆看隻是“如意門”,裡麵還住滿了雜七雜八的人,成了大雜院。

可單先生聽說裡麵帶花園子,不少地方還有石雕和字跡,曾特意去過一趟。

看過了又回去查了資料,最後居然告訴他說,這裡曾是乾隆十一子永瑆,正福晉富察氏的陪嫁。

而且後來易手,這裡還曾住過未曾發跡的兩江總督曾國荃。

想想吧,與這些足夠算得上“區級文保單位”房子相比,就連南鑼鼓巷的門麵房和什刹海“卿雲樓”都不算什麼了。

絕對不能草率對待啊。對不對?

可話又說回來了,所有這些房加在一起,要統統動工修葺,這工程量又有多大?

沒有自己的古建隊,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願望啊。

說完了房,還得再說說錢。

這東西好是好,可多了一樣的讓人為難。

就因為受了“風暴”的影響。

這一年來,洪衍武是謹小慎微。

不但幾乎把買房的事兒都放下了,古董古畫也有意避諱著,唯恐招惹來麻煩。

唯一還敢碰碰的,也就那點玉器廠、牙雕廠、料器廠的工藝品還有友誼商店賣的文玩玉石了。

但是,買這些東西同樣要低調點。

他可不敢再像過去那麼見著好東西就走不動道,成批成量的大買特買了。

所以他為了把手裡的錢儘可能的處理掉,這段時間基本上都是購買精品。

一次弄個一兩樣,最多不超過三件,還就要最好的、最貴的。

但這麼買也趕不上進錢的速度。

得,生生看著,錢就多得有點“淤”了。

現在來說,大概他手裡積存了得有一百六七十萬現金。

是既不敢存進銀行,也不敢隨處亂放,隻能分散藏於老宅之中。

這還得擔心被耗子咬了呢,實在是讓人頭疼得很啊。

當然,如今風頭過了,還是可以大張旗鼓的買些東西的。

隻是經過他這些年來的大買特買的搜刮,再加上對外展銷會的增加,和日本人、香港人、海外華僑,來京人數急速增加的原因。

京城的好東西還真是迅速減少,甚至把價兒都帶上來了。

他要閉著眼扔錢吧,還真覺得虧得慌。

所以說,這麼一看,除了跑到外地去花錢買東西,也就辦一個古建隊把錢花在修房上才是辦法了。

至於綜合起來說呢,他個人當然更傾向於古建隊了。

因為東西買回來還得有地方放啊,那不還得要房子嘛。

而房子不修卻是耽誤不起的,會塌的。

房隻要一塌,地契也就廢了。

何況他今後還會繼續買房。

再拖下去,這哪兒是事兒啊!

同時呢,買東西對資金量也沒什麼要求,但辦古建隊這個資金量需求就比較大。

以他現在的條件正合適。

要是他把這一百多萬處理掉,那以後再辦,興許還沒這麼方便了呢。

再說了,沒有比趁著老匠人們還健在,還能乾的動,給自己培養點古建人才更劃算的了。

真要能讓老師傅們的手藝有了傳承,帶出了接班人,未來他也就不愁了。

可要過了這村沒這個店了,他後悔不後悔?

總之,時不我待,越快越好。

就這樣,經過一番琢磨與權衡,洪衍武終於決定要辦這事兒了。

雖然政策的限製,目前還沒什麼變化。

可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活人總不至於讓尿憋死。

對於公司的執照,洪衍武就想了個暫時的辦法。

打算先借用允泰的名兒,掛靠在龍口村底下。

這樣怎麼也算是有了正式的名分了。

儘可以招攬人才,購買、囤積材料了。

雖然村辦企業差點意思,很難用這樣的公司名義承攬工程。

但好在他壓根不在乎,實際目標已經降低到了滿足自我需求就行,不再指望這個古建隊能給他掙錢了。

反正他注定了今後是要繼續囤房的,這些房子他也要派上大用場。

隻要這些房子修得精美絕倫,那麼這錢花了就等於是在賺,一點不冤枉。

何況不掙錢也就免了糾紛,這樣的虧本買賣永遠不招人眼紅。

沒人惦記你,也是好的一麵。

不過執照好辦,人才難求啊。

單家那邊,就得純粹靠碰運氣了。

洪衍武成功的希望,隻能寄托在打著不為牟利,保護古建傳統工藝,培養接班人的名義,忽悠單家父女一把。

說真的,即使這事人家答應。

他也沒指望單香筠真能辭了故宮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幫他撐起這攤兒來。

最多的念想,也不過是單香筠願意兼任這個差事,單先生再幫他當個顧問。

隨後父女倆幫他介紹幾位願意掙外快的老師傅。

雇傭幾個全職徒弟,頂上基本的修繕工作再說。

反正能先乾起來就行啊,有這麼一個架子了,總比沒有強,慢慢再圖發展唄。

可沒想到嘿,跑這一趟真走了狗屎運了。

他的收獲遠比一開始的預想的要多得多,居然真讓他心想事成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