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長進(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8304 字 2024-04-17

這唱詞裡的“和氣生財”,提倡的隻是“和氣待人”服務態度,也是大家對這個詞最普遍的理解。

但這種解釋太過簡單,在洪衍武當下看來,這個看似普通的詞兒,真正含義遠不止局限於此。

“和氣生財”其實是應當解釋為一個優秀的商家,要努力讓全方位的關係達到和諧與平衡才對。

沒錯,商家要賺錢,首先就得讓顧客滿意。

顧客要的是什麼?無非價廉,物美,感受好罷了。

這遵循的,可以歸納為等價交換原則。

可同樣的,商家要賺錢,也得讓下屬和職工滿意才行。

那下屬和職工要的又是什麼?

不過是尊重,前程,收入高而已。

這就得遵循利益一致原則了。

而洪衍武自我審視自身,他認為自己的成功,恰恰就在於處理好了這最關鍵的兩處關係上。

對顧客,他讓人慷慨解囊,靠得是商品的稀缺性和童叟無欺的價錢。

對下屬和職工,他使其勤奮工作,靠得是相對公平的分配準則和看得見的實惠。

而正是借此達到了一種買賣雙方,內外兩麵的平衡。

他的買賣和工作,才能始終保持穩定向上、高速發展的經營態勢,齊齊步入良性循環。假如兩者缺其一,那就等於瘸著一條腿走路了。

不是顧客怨聲載道,那就是內部掉鏈子、拆台。

又怎麼可能把買賣乾好?絕對是焦頭爛額,四處漏風。

坦白而言,其實洪衍武自知,他做的也稱不上完美,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但正因為他做的比同年代大多數人都好,瑕疵也就被自動掩蓋、彌補了。

比如說吧,顧客即使感到價錢偏高,但會因商品的稀缺和服務態度容忍。

與此同理,職工們即使發現工作製度出現了漏洞。

可因為個人私利與公利的一致性,出於對工作的珍惜,不但沒人會抱怨,去鑽空子。

反倒會主動提醒,甚至自覺自願彌補漏洞。

這才是洪衍武能抽出身去做他所關注的事兒,當了這麼久甩手大爺,各方各麵也沒出簍子的關鍵原因。

否則,即使擁有再好再多的主意又有什麼用?

如果沒有同心協力的人手幫襯,買賣也就限製住了。

而建立在這個認識上,洪衍武再順帶延伸一下這種理論的應用。

也就進而看得更遠,想的更全了。

因為商業裡牽扯到的關係也不止顧客和職工,還有供貨的服務商呢,還有經濟的借貸方和擔保方呢,還有市場的管理者和監督者呢,還有足以影響企業名聲的媒體們呢。

這些關係依然重要,同樣足以影響到企業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最理想的處理方式,肯定也是要追求一個“和”字的。

說白了,重要的就是“團結”二字。

也就是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要知道,這些關係的存在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但阻力與助力對調,可是裡外裡的雙倍差距啊。

隻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你的企業存在是有益的,是好事,各方各麵都能從中獲益。

這個企業才能得到順暢的發展。

由此完全可以總結出一個準則,作為企業的管理者,眼睛不能隻盯著利潤看。

無論是擅長未雨綢繆,還是懂得亡羊補牢。

企業管理者最大的義務和責任,其實就是怎麼樣讓各方各麵的關係維持和諧,達到平衡才對。

真的實現了這個目的,壓根不用著急去賺錢,錢就會自己跑到你的兜裡的。

難怪李福說洪家從不散人,給夥計的待遇那麼好。

難怪洪家留有祖訓,童叟無欺,名聲第一,永遠不做霸盤,要多行善舉。

難怪他的父親常說,“萬年基業要靠心。心有多大,買賣就有多大。”

難怪權鵬飛和高鳴信奉“商道隨政道”,永遠把“權勢”捧在第一位。

天天嚷嚷著,“你認識誰並不重要,關鍵是你想認識誰,以及誰認識你”。

這就統統解釋得通了。

因為這些表麵上看著哪兒也不挨哪兒,可實際上卻都囊括在了同一個道理之下。

那就是商業的利益不在於多少,而在於各種關係的平衡。

也隻有這種平衡,才能造就出最偉大的企業。

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企業出現問題,發展停滯,甚至開始走下坡路了。

那不用問,肯定就是哪一處關係失衡了,缺了“和氣”。

那麼懂得這一點,隻要按照這個思路逐一審查,去找矛盾叢生、怨言最多的地方。

也就不難找到病根兒,藥到病除了。

這樣的認知,似乎比前一段時間,他隻把洪家的商業準則單純的理解為“即使是普通買賣,也要想方設法使得顧客成癮,有依賴性”更全麵,更完善了。

洪衍武因此隱隱有了一種初窺門徑的感受。

他覺得自己如今認識到了這一層次,才好像才在經商上剛剛入門。

而他也由此總結出了一句屬於自己獨到經驗。

那就是“做買賣其實就是琢磨人的,把人琢磨透了,買賣也就通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