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電影我們不做。”
再往後,陳培斯和“紅葉”無一例外都撞上了這樣敷衍的軟釘子。
於是回去之後他們疲憊不堪的一商量,隻能迫於無奈地采取“先上車後補票”的辦法。
那就是去外麵想辦法拉來投資,靠自己的力量先拍攝電影再說。
他們把美好希望寄予在了未來的運氣上。
認為或許拍完了電影,“名額”問題就解決了呢?
沒準人家也是怕給了“名額”,他們再提出資金和演員的要求,這才借口推脫的。
也正是因此,隨後才有了“紅葉”和陳培斯借著洪衍武婚禮賣人情,然後請客吃飯找他拉讚助的事兒。
可誰能想到啊,等好不容易拉來了投資吧,劇組也憑著四處求人攢起來了。
他們甚至在年初的時候,還憑借《吃麵條》擁有了名氣,讓他們的電影前景變得更有保障了。
但偏偏到了現在,電影開拍過半,卻飛來橫禍,他們居然被人舉報到了電影局那裡。
上麵馬上勒令停止,不許他們再拍了。
這一下陳氏父子可是著了大急了。
他們四處尋求門路啊,想要疏通關係,取消這個限令。
可負責處理這件事的主兒,卻耍上了官僚主義那一套。
咬死了政策,口口聲聲說任何電影必須掛靠電影廠才能拍,否則就是拍出來也不予發行。
還說看在陳老爺子是個老同誌的麵子上,才沒有嚴肅追究攝製組所有人員的責任。
這已經算是寬大處理了呢。
眼瞅著就要“師出未捷身先死”。可泥人兒也有三分土性啊。
說句實在話,身為父母的,就沒人不心疼自己的孩子。
往往牽扯到自己的事兒或許能忍,可看見孩子的心血就要付之東流,當爹媽的是忍不了的。
所以陳老爺子得到這個不講情麵的反饋,也是真動了肝火了。
老頭兒索性豁出去了,直接跑到電影局拍了桌子。
沒想到這看似不顧身份的莽撞之舉,卻奏了奇效。
敢情老爺子彆看是靠反派成名的,但現實生活裡人緣好啊。
這事兒一鬨大吧,讓不少影壇的老同誌都看不過去了,有過問的,有求情的。
讓電影局礙於情麵,反倒不能不放這部電影一馬了。
這樣最終,電影局就決定讓“中影公司”收了這“沒娘的孩子”。
也就造就了我國有史以來唯一沒有廠標的電影。
可即使如此,陳培斯也高興不起來啊。
因為首先,這麼折騰了一個溜夠,停演了個把月,人都散了。
道具、設備還得重找,經濟損失實在不小啊。
真要想再組織起班子把電影拍完,資金又不夠了。
其次,是電影局這次收購《父與子》純屬無奈,同時還下了“下不為例”的警告。
這樣陳培斯已經創作出來的第二部續集的劇本,肯定就沒法再用這樣的辦法拍攝了。
所以他還得再去求人,給他的第二部電影要“準生證”。
而參與一同創作的編劇,專為此事找到了“長影廠”那邊。
“長影廠”倒是覺得劇本有潛力,表示同意接拍。
但卻又否定了父子搭檔的這種喜劇模式。
他們要求電影必須展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說不能以喜劇人物為主角,一定要是一個正麵的人物。
因此決定要把劇本改成政宣劇,連電影也要改名叫《嘿,哥們》。
這樣,陳培斯便麵臨著一個怎麼都窩心的艱難選擇。
到底是要讓自己的心血徹底白費?還是把“孩子”送給彆人,由著人家去任意打扮?
最後,就連“八一廠”都開始給陳培斯施加壓力。
說今後不許他在外麵折騰了,要求他好好專注本職工作。
而陳培斯的處理方式正如他所扮演的“二子”似的,特彆直截了當。
居然主動扔了鐵飯碗,連授銜和分房的名額都不要了,毅然決然從“八一廠”轉業。
為了堅持喜劇的理想,就連當初錄取他的“田阿姨”勸他回心轉意,他都沒動搖。
隻是父親雖然理解他,可家裡的媳婦卻不乾呢。
老婆哭了好幾天了,說他是“名滿天下,卻身無片瓦”,很為今後的日子發愁。
這下陳培斯倒是有點含糊了。
因為雖說他眼下能靠著“走穴”撈錢,可畢竟不穩定。
而且一直負責組織演出的“大貓”(劉曉芩)都出事了,似乎就要因為“走穴”被嚴懲了。
那這事兒今後還能不能乾,能乾多久也就說不準了。
他也怕有個萬一,老婆孩子跟著自己受苦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