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吸引力(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460 字 2024-04-17

人有了,裝修跟著完成。

冰箱、冷櫃、家具、用具再一到位,樂師也通過楊衛帆聯係好了,那還差什麼呀?

除了一點細節問題,那就差人員的磨合了。

還有,就是必須得跟轄區派出所和街道正式打個招呼,而且要分出點好處去。

作為服務公司來講,雖然背靠這麼大廠子,經營上又不玩兒歪的邪的。

完全可以不理會這些政府基層單位。

但日後天天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撈錢,真要是一毛不拔就太過了。

畢竟這樣的經營屬於特殊行業,哪怕還沒有相關政策界定。

可經營上處於法規邊緣的東西太多,卻是不爭的事實。

讓多些人念你的好總比多些人恨你強,否則早晚讓人瞅準了治你一家夥。

更何況有了人家照應,安全、聲譽、搞群眾關係上都會方便許多。

像商店開業的時候和兒童節舉辦活動,人家派出所和街道不就出了許多力嗎?

還是利益均沾才是正理啊,和氣生財嘛。

所以1984年6月6日,洪衍武特意挑了這麼一個吉利的日子,試營業了。

這一天,他不但把廠領導、派出所和街道的領導都請來了。

而且還把楊衛帆、“紅葉”、宋國甫這些朋友,邊建功、蘇錦、蘇繡這些鄰居,以及麾下幾十口子有頭有臉的兄弟都請了來。

僅僅留了一半空座兒接待外客。

不用問,這目的既是要借此機會博得領導的信任,贏得派出所和街道的好感。

也要讓“音樂茶座”的全體職工對工作環境和程序有個適應的過程。

彆忘了,乾這個,連老職工在內,誰都是第一次上陣,手忙腳亂是免不了的。

要是自己請來的客人占多數,那就主動多了。

既能練兵,也能捧場,絕不至於搞砸或是出現冷場的尷尬局麵。

不過人有千慮必有一失,選得挺好的良辰吉日,可當天的天氣並不算好。

由於6月5日剛剛下完一場雨,直接把氣溫就給帶下來了,天一落黑也就二十一二度。

這樣的溫度在屋裡感覺不出來,要坐在外頭,小風一吹,還真有點“嗖嗖”的。

要按理說,其實挺影響大家興致的。

可反過來也得說,當時的京城人實在太缺少這樣的娛樂場所了。

在充滿稀缺性的賣方市場環境裡,這一天試營業的效果,仍舊是出乎洪衍武意料之外的好。

敢情這個年代的人們,對西方人生活的了解,其實大部分都是聽彆人神侃的。

但卻因為影視劇潛移默化的影響,偏偏是對西式生活最向往,最渴望的年代。

而作為天子腳下習慣循規蹈矩的首都人,不受體製限製,敢於吃螃蟹,有見識的人又太少了。

所以在南方娛樂業高速發展的時候,京城的娛樂業發展卻陷於停滯,要保守得多。

長期以來,京城僅有幾家涉外舞廳才能提供較高檔次的夜間娛樂生活。

於是大部分的京城人即使擁有再大的好奇心,也隻能彆無選擇的被迫站在“門外”垂涎著的。

除了去南方出差的人,或許還能從改革的夾縫裡領略下燈紅酒綠的滋味,其他的京城老百姓都沒這樣的可能性。

即使到了1984年,這種狀況也沒有太大的改觀。

唯有去年9月份,重文門地區在新僑飯店的對麵,開了一家由皮爾卡丹投資的法餐廳——“馬克西姆”。

才算是真正給了京城人一個沒有限製門檻,能夠一邊吃晚餐,一邊欣賞到歌舞表演的場所。

還甭說,即使那兒的一杯酒敢賣十塊錢。

可就因為裝修高檔,又有這麼點新鮮玩意,那買賣簡直火爆極了。

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幾乎全去過那兒,而且對其奢華環境和優雅氛圍無比推崇。

這樣不出半年,靠著這些人的口碑。

“馬克西姆”在京城名聲大作,迅速崛起,一腳就把過去讓京城人趨之若鶩的“老莫”給踹到“西餐老二”的位置上去了。

法式大餐對俄式大餐,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完勝!

像今年元旦,洪衍武就曾經為了給楊衛帆一首《難忘今宵》,逼著楊衛帆在那兒請了他們一次。

說實話,彆看“宰”了楊衛帆三百多,水清、曉影和陳力泉都挺滿意。

可作為過來人,洪衍武真覺得挺一般的,沒什麼新意。

可見當時具有娛樂性質的夜生活對人們具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後來他看著滿堂賓客不斷加酒加菜的情景一琢磨,就覺得現在的社會環境確實不同以往了。

不是“三年”和“運動”時期可比,兜裡有幾個錢的人越來越多。

而且這些人吧,正因為經過困難年代,因為眼界開闊了。

是越花不出去手裡的錢,就越憋得慌。

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虧得慌,想用物質迅速彌補自己過去的缺失。

這才是為什麼社會總體還在為實現小康目標在努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