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外賣窗口”大獲成功的同時,洪衍武為了“樹立專業兒童品牌形象”,開始實施的各項舉措,同樣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像商店門口最西邊兩個乒乓球案子的落成,就輕而易舉贏得了孩子們的歡心。
要知道,在“小小銀球傳四海”的年代裡,乒乓球曾為我國突破國際政治壁壘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京城人的生存空間,又從來都很寶貴。
偏偏所有的體育競技項目裡,唯有乒乓球所需的空間最為有限,所需設施條件最為簡單。
因此這項運動,也就擁有了無比強大生命力和群眾基礎。
實際上,哪怕在文體事業群芳凋落的年代,兵乓球運動都因京城孩子們的普遍熱愛而持續發展著。
無論是大院兒、學校還是少年宮的操場上,最常見的情景就是幾個孩子,圍在磚石或者土造的兵乓球台子,輪流操持著各式各樣新舊不已的球拍上陣搏殺。
有的球拍甚至都已經磨得光板兒沒毛了,也依然不能減少半分孩子們獲得的快樂和喜悅。
隻可惜就是這樣廉價快樂也是很有限的。
因為和成群成夥兒的孩子比,再多的兵乓球案子也是“僧多粥少”。
往往倆人打球,恨不能有二十人圍著。
這就導致球分短,三四個孩子一起打球的現象極為普遍。
另外,大院兒裡的球案是被院兒裡大孩子把著的。
少年宮和學校又都是到鐘點就關門,不走就攆。
所以這一代兒童的記憶裡,小時候很少有機會能打上幾次痛痛快快的乒乓球賽。
特彆是禮拜天的時候。
真想玩兒了,除了偷摸去鑽學校的柵欄縫,幾乎彆無他法。
但即使進去了也難以得逞。
因為總是有孩子會克製不住喜悅歡呼出聲,或是為爭吵一個球的得失大聲吵吵起來。
於是很快便會引來看門老頭的巡視。
最終,從學校倉皇逃出來後,也就隻能隨便找個水泥地麵,用粉筆畫個界限。
然後靠躬著腰,駝著背,湊合在地上過過乾癮了之。
那麼可想而知,洪衍武找人壘砌的這兩個球案子,在附近孩子們眼裡,那是何等幸運的一件事了。
幾乎等同於今天的孩子們一覺醒來,發現家附近要蓋個大型商場或是體育公園一樣。
但更讓孩子們驚喜的是,這球案子還不是壘起來就完了。
為了讓這些設施正確、有效的發揮作用,真正給孩子們帶來快樂。
洪衍武居然還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做了不少煞費苦心的安排。
比方說,除了留出一個出入口,兩個球案幾乎都用鐵絲網環繞天棚架子圍了起來。
這樣就最大程度避免了孩子們撿球時跑到馬路上會出危險。
而且用的正規球網,不是用磚頭代替的。
球案平麵也不是水泥的,是光可鑒人的理石麵兒,算是奢華版。
再比如說,洪衍武還用每月六十塊禮賓券為代價。
請居委會分彆在中午放學和下午放學的時間段兒,派一位大媽來維護紀律,協調孩子們輪換使用球案。
基本上是以發號的辦法,中午十五分鐘,下午二十分鐘輪換一撥孩子進去。
這樣就大大的改善了孩子多,球案少的困窘。
另外為杜絕大孩子欺負小孩子的現象,這兩個時間段隻允許小學生進去玩兒。
初中生要想打乒乓球,就隻能等到天黑之後了。
照明的問題不用擔心,洪衍武在天棚上給每個球案都架設了燈光。
雖然不是專業的體育照明,做不到亮如白晝,倒也能湊合用。
這年頭沒孩子挑剔這個,眼花了倒正好換其他人來呢,也省得隻有少部分霸著球案子。
至於周日的安排,則是上午小學生,下午初中生輪換使用。
要是再大點的高中生想玩,那可就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