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進入1984年的三月份,京城的微風已經帶上了讓冰雪消融的溫度。
對農民而言,此時擁有拖拉機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但自行車在農民生活中,依然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為在汽車遠未能普及,下雨就全是泥濘的年代,自行車就是農民的腿。
而龍口村絕對屬於率先“奔跑”起來的村莊。
村裡不但已經擁有了汽車,全村三百戶人家,每家最少都擁有兩輛自行車。
這讓他們的孩子去三裡地外的鄰村上學不再是難事。
在城市中,由於公交越來越難擠,自行車的數量同樣持續增長著。
這一年,我國的自行車產量達到2857萬輛,比上一年增長了3.6%。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行車的王國》,來講述自行車在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自行車品牌也開始通過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
除了永久牌和鳳凰牌,報紙上還出現了蝴蝶牌、五洲牌、金鹿牌、飛魚牌和金獅牌等。
但這種狀況無疑影射出了市政管理所需要承受的壓力。
據統計,京城二月中發生的八百多起交通事故,一半與自行車有關。
於是為了減少自行車引起的事故,京城市政部門加強了管理措施。
那就是在修建街道時開始采用三塊版式的結構,讓自行車和機動車分開行駛。
修建立交橋時,也充分考慮自行車的因素。
而交通管理局更是急缺人手補充。
像洪衍武的哥們兒趙振民,就被緊急調到了“玄武區交通支隊”出任副大隊長。
雖然他自己不太情願,甚至覺得丟人,可女朋友卻由衷的高興。
畢竟工作性質由打扒轉為了交通管理,危險性降低了。
於此同時,家電方麵的消費升級也有了明顯變化,不再是任何家電產品都受到顧客的青睞。
本月,《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電視機市場的新變化》。
文章中著重點明,在京城百貨大樓和西單商場,黑白電視機的銷量正在逐漸下降,彩色電視機的銷量卻在猛增,常常斷貨脫銷。
此外,《人民日報》還刊登了遼寧海城縣耿莊鄉侯家村村民的來信。
信上也寫道,“我們村180戶有電視機,占全村總戶數的40%。但隻有1戶是彩色的。因此,有彩色電視機的這一戶家,每天晚上都擠滿了人。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我們曾派人到鞍山、沈陽等地購買彩色電視機,但都沒有買到。我們不知道在哪裡能買到,故寫此信給黨報。”
這怎麼回事啊?
其實答案很簡單。
一季度,我國彩色電視機的生產總量儘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倍有餘,但僅有十九萬五千八百台。
而與之相對的,卻是經濟持續恢複了幾年後,全國初步擺脫了溫飽困境的家庭,呈十倍百倍增長的旺盛需求和強烈渴望。
說白了,這就宛如一個沙漠裡走得口乾舌燥的人,卻隻能靠一個仙人球的根莖解渴一樣。
如果放眼京城電視機廠,我們還能更看到一個更為真切的情景。
“在牡丹雖好,還要愛人喜歡”這句廣告變得家喻戶曉的同時。
廠裡銷售人員每天的任務,隻有坐等彆人陪著笑臉來送錢。
就連廠門外“賊”著工人們的“黃牛”都已經泛濫成災了。
而且這些人和過去洪衍武搞票的時候完全不同。
他們無一例外,全都是憋著彩電來的。
黑白電視機票已經沒人要了,但彩電票在黑市卻能炒到上千元。
至於國營企業分配彩電票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儘管許多單位都采用抓鬮這種看似最公平的辦法。
但職工要想憑手氣抽中一張彩電票,概率和今天買福彩中個二等獎差不多。
這樣的情況下,外彙券的價值自然也要跟著水漲船高。
不說洪衍武手裡的財富隨之升值,就連“糖葫蘆組”的職工們也成了香餑餑。
彆忘了,服務公司為了維護職工的利益,始終堅持優先用外彙券給他們發獎金。
那“糖葫蘆”組的青工們,從開業到現在,差不多已經人人手裡都捏著半台大彩電了。
而時間一長,家裡、廠裡,有誰急需外彙券,也漸漸地知道要來找他們兌換了。
再加上服務公司的“搬磚組”現在成天和“基建科”在一起。
哪怕兩組青工都沒想刻意張揚,但人多嘴雜的,服務公司的一些情況也瞞不住了。
俗話說的好啊,紙裡包不住火。
這不,獎金的事兒終於燒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