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胸前的洞用一朵紅花綴在上麵擋住,開衩的地方打了個結,提上皮包就看不見了。
下擺的洞就隻能視而不見了。
這件事結束之後,劉曉芩羞憤、沮喪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在香港上映,大獲成功。
新的榮耀才將她從低落的心情裡解救出來。
可惜她才高興沒幾天,來京參加慶功會的陳燁又深深的刺激了她一把。
原來陳燁打算辭職去美國,去外麵好尋找新的生活。
一開始劉曉芩還很不理解,想勸陳燁留下來,說你剛紅,趁著成了大明星,有了名氣應該多拍幾部電影才是。
沒想到陳燁卻問她,“什麼明星?名氣又有什麼用?我沒有房子住,工資隻有47元,你能為我解決嗎?”
這讓劉曉芩當時就沒話了。
是啊,這樣寒酸的明星又算得了什麼明星呢?
一想到聚光燈後麵全是破舊不堪和忍饑挨餓的寒酸,連她自己都想哭一鼻子了。
再看看人家個體戶,這仨字兒說出去名聲是不大好聽,可人家腰裡橫啊。
人家能不重樣地給她送包席,用錢來維護她的體麵。
人家能為了在《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裡安插幾個鏡頭,就給李導演開出了十萬八萬的價錢。
雖然沒拍成,可這樣的手筆,就連香港人也不能小覷吧。
聽說《夕照街》還是靠了人家的讚助,才沒讓演員受罪呢。
哎,也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她要是這樣有錢那該多好啊?不是為了吃好的、喝好的,關鍵是能維持住應有的自尊。
可以名副其實地做一個真正的明星,不用再帶著心虛和自卑,膽戰心驚的站在聚光燈下……
就這樣,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遵照著必然的客觀規律和冥冥指引,曆史不走樣的出現了。
劉曉芩在遭遇兩個邯鄲人高價演出邀請後,這次竟然連猶豫都沒有,就跟著人家趕赴邯鄲,完成了她第一次“走穴表演”。
當她帶著三千六百塊演出報酬在一周之後回京後,已經從心理完成了一次關鍵性的轉變,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因為缺乏合同和商業經驗,被欺詐的情況仍舊如原有軌跡一樣不可避免。
但在經曆幾次波折後,她卻比原有曆史中更堅強、更快的成長起來。
進化成了一個憑個人信譽組織、引領“走穴小分隊”聯係對外演出的“穴頭”。
由於人品、號召力、節目質量、演出態度,得到了合作過的演員們每一個人的公認,演員們都以撲克牌裡的至尊牌稱呼劉曉芩,給她取了個外號叫“大貓”。
然而在劉曉芩自己的心裡,這一切的起源,恰恰是因為拍《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那最後兩個月的包席所啟發的。
讓她明白了,錢不光隻是錢,還是一個人的尊嚴、價值與自信心。
所以日後在做節目或是自傳裡,一個“個體戶朋友”,成了她的救星和指路明燈,被她反複提及。
這一點,當是洪衍武始料未及,也讓他哭笑不得的。
不過最幸運的是,曆史儘管兜了個圈子最終總算回到了原地。
這才沒讓洪衍武這隻小蝴蝶煽動的風,把陳培斯的經典作品淹沒。
因為洪衍武根本不會知道,其實在1984年春晚上誕生的經典小品《吃麵條》,竟然也是陳培斯為了一場一百塊的報酬,跟著劉曉芩在沈陽“走穴”的產物。
正是因為這個小品在東北爆紅,反響強烈。
導致同去的演員們為了順利完成演出,都不得不把這個藝考小品給變成壓軸節目。
像這樣的名聲在後來傳到了春晚導演黃鶴的耳中,共和國的觀眾們才會有幸看到如此經典的節目,才會就此引發延續至今的小品熱。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兒,否則共和國春晚的曆史和整個小品節目的曆史,恐怕真的得改寫了。
但另一方麵卻不能不額外提一句。
因為特彆有意思的是,由洪衍武間接造成的影響其實也不小。
那就是陳培斯這次表演的搭檔可不是那個眉眼厚重的“老茂”了。
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去沈陽的演出,陳培斯是帶著“紅葉”一起去的,自然這位眉目清秀的“劇務”就把這位當紅男明星給頂了。
於是陳培斯原本的老搭檔並未像曆史原有那樣與之攜手合作,成為了延續幾十年的搭檔和朋友。
這位紅透半邊天的“牧馬人”沈陽之行表演的節目,變成了普通的詩朗誦。
這樣曆史便出現了一個比較重大的偏差。
“紅葉”這個本不應該出名的普通人,甚至不應該出現在文藝圈裡的人。
注定將會在不遠的將來,變得家喻戶曉。,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