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小道消息(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8134 字 2024-04-16

1983年的11月是一個比較熱鬨的月份。

觀音院東院,除了邊保國和邊建功這哥兒倆,前後腳都辦了喜事兒成了家之外。

這個月京城的街頭巷尾,也出現了許多的新鮮事兒和新變化。

比如說京城出現了第一家自選市場。

這是洪衍茹去海澱區參加服裝設計交流活動的路上,很意外發現的。

這家店隻有二百平方米那麼大,一次擠進一百個顧客就會轉不開身。

而且隻出售蔬菜和肉食兩種商品,比不遠處的菜市場還要貴上不少。

所以購買者都是外國人,絕大多數的京城人好奇地進來轉一圈,馬上吐著舌頭逃出去了。

隻是有意思的是,就連外國人也在抱怨。

因為包裝袋上隻有價格而沒有商品名稱和質量,所以顧客常常會把雞肉當成豬肉買走。

洪衍茹在家裡說起這件事的時候,洪家人全家都被吸引住了,都認為是一件特牛的事。

唯獨洪衍武知道,這充其量隻是一個超市的雛形罷了。

他便直言不諱地做出判斷,說這家店走進了一個誤區,開不長遠。

因為它太注重形式了,定位是瞄準高檔人去的。

所謂先進的經營理念,其實僅僅是采用開架售貨的方式而已。

相對於傳統的店鋪,雖然它明亮又漂亮。

但因為規模所限,賣掉的貨物還要支撐這樣一個漂亮的店,那價格必定要高的。

於是價格高了,人就來的少,少了人收入就少,如此惡性循環,這就是毫無疑問的敗因。

對他的話,大部分家裡人其實都不怎麼太相信。

因為自選市場這東西來自於國外,人家哪兒都已經證明了成功的東西,又怎會失敗呢?

特彆是洪衍爭,那已經對自己的弟弟形成了習慣性的抬杠,一撇嘴就說。

“瞧給你能個的,外國的事兒你也懂?我看你是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什麼事兒都要冒充專家。”

不過對此,洪衍武一點不介意。

因為水清、陳力泉和小洪鈞對他的話皆深以為然,洪祿承也心照不宣地衝他點了點頭。

那他還求什麼呢?

既然該明白的人既然都明白了,其他也就不重要了。

而另一件事鬨出的動靜更大。

那就是打建國以來,京城又發生了第二次全民性的“搶購潮”。

這件事的引子,在一個“棉布短缺,國家要再次嚴控布匹”的小道消息上。

按理說這消息傳就傳吧,不痛不癢的,本沒有什麼。

可隨後11月17日,百貨大樓居然開始對外銷售不要票的壓庫棉布和絮棉。

這一下可好,就像乾柴火上點起了大火,登時就引發了一場搶購商品的現象。

剛開始,群眾搶購的主要目標還是棉布、絮棉,可後來就逐漸擴散到了成衣、毛線、床單、棉毛衫褲上。

再然後,甚至連雞蛋、火柴、白糖等物也糊裡糊塗的跟著搶。

那股子奮勇爭先、不讓其後的勁兒,很有點1979年時,大家夥齊心協力,幫副食店“清庫”的陣勢。

不用問,搶購的事福儒裡自然也不會落空。

百貨大樓賣布的事兒是消息靈通的“球子媽”最先散布的。

當時她不知打哪兒聽著的信兒,快速跑進院兒裡就是一嗓子。

“百貨大樓正排隊賣棉布呢,不要布票,咱們快去看看吧。去晚了可就買不上了。”

輕而易舉,就把院兒裡的老娘們都給動員起來了。

結果幾位鄰居們結伴前往,一看果不其然,買布料的隊伍排了有幾十米長呢。

她們跟著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才進了百貨大樓的正門。

不過到這時候,見一個個成匹成匹扛著布料的人滿臉喜色地走出來,她們反倒更加心慌。

生怕到她們這兒賣完了,白跑這一趟。

好在百貨大樓此時不愧京城第一商廈,貨源倒是充足。

終於輪到她們時,在三樓布料櫃台,還能親眼瞅見,好幾個售貨員累得滿頭大汗,正在拿板兒車往櫃台拉貨呢。

這下可好,幾位老太太都迫不及待地擠到了前麵,跟白拿似的這通搶啊。

平均下來,每人都至少買了兩匹白布、一匹格子布和六床被麵布。

特彆是水嬸,因為怕洪家吃虧,她還買了雙份兒。

所以等水清和洪衍武帶著曉影一起下班兒回家吃飯的時候,就發現水嬸屋裡小山一樣堆著的布山。

對此,水清當然要問啊。

“媽,您買這麼多布乾嗎呀?”

水嬸說,“嗎也不乾,存著。還有你婆家一份呢。”

而等一問明白了怎麼回事,水清可就不乾了,非讓水嬸退了去。

水清說水嬸這是盲目搶購,是起哄架秧子。也不想想買這些有用沒有,洪家決不乾這樣的事兒。

可水嬸哪兒聽得進去啊?

這可是她排了一上午隊,又雇了輛三輪,好不容易才從大老遠弄回來的勞動成果。

退了去?

絕不!

洪家愛要不要,不要更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