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之下說乾就乾,第一步必定是先要圈定未來置產的重點範圍。
因為俗話說,好鋼要花在刀刃上嘛。
再多的錢那也不能見什麼房都要啊,投資總得有的放矢才行。
於是洪衍武就買了張京城地圖開始在上麵畫了起來。
而他因前生既知道未來會如何演變,這一世又屢受父親的啟迪和教誨,那做出判斷自然再明智不過了。
最終定下的核心區域就在長安街以北,安定門往南,西至西單西四,東到東單東四這個範圍之內。
至於為什麼這麼圈?
理由相當充分。
首先就是因為這個範圍裡的房子最好。
要知道,在城牆被拆之前,京城是呈“凸”字形的,分成內、外兩部分。
內城在北,平麵呈東西較長的長方形。
外城在南,亦稱南城,東西各寬餘內城五百米有餘。
而內城又分為三重,也可看作是三個同心圓。
中心是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層為圍繞皇城的大城。
過去人們常說“內九外七皇城四”,即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和皇城四門。
說的雖然是城門,卻也很好地概括了京城的輪廓。
另外,傳下來的老話兒又有“東富西貴”一說。
這話的意思指的是,內城城西多是天潢貴胄的“府門兒”,內城城東多是官僚政客,巨賈富商的“宅門兒”。
至於為什麼會有“東富西貴”的現象產生呢?
這是由京城昔日的布局決定的。
一來,長安街是內城唯一直通東、西城的緯線。
而它的中段卻因皇城的存在而被封閉了。
因此在清亡之前,京城東西的交通非常不便。
必須往南繞行前三門,或往北繞行地安門外。
明清兩代一直如此。
這就造成了同係一城,東西兩邊卻相對隔膜的局麵。
二來,府門兒,即王府。
裡麵住的,是愛新覺羅子弟中最上層的部分。
他們的這些府第可以不受本旗地界限製,選擇的都是環境較為安靜和宏敞的地方,許多是依明朝的宅第改建。
最標誌性的例子,就是京城西北的什刹海周圍與積水潭以南,這片京城最風光旖旎的地帶,成了他們定居的首選之區。
而像洪衍武外祖母家居住的“半畝園”,雖然在旗人堆兒裡,已經算比較煊赫的府邸了。
但仍在身份地位上與真正的親王貝勒沒法比。
所以完顏氏才會住在城東,從地段上就彰顯著地位的距差距。
如果有誰再有心去查看一下統計數據,那就更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了。
因為京城的清朝王府,在西城有十分之七,東城隻有十分之三。
而東城的十分之三中還包括一些蒙古王公的府第。
這就足以說明,“西貴”是具有實際意義的,並非泛泛空談。
反正總而言之吧,洪衍武現在圈定的地方,那目標定的絕對的穩、準、狠啊。
說白了就是過去的皇城範圍,又大了那麼一圈兒。
但這一圈兒可不是白大的,額外把“積水潭”、“什刹海”、“國子監”、“簋街”全都囊括其中了。
絕對是京城除了紫禁城以外,最核心的中心地帶了。
不用多說,這個範圍之內,自然有著京城最好的宅邸。
估計隨便找一個規整點兒的院子,最少也夠區級文保級彆的。
其次呢,洪衍武圈定這個區域,還因為這個範圍裡的房子是可以永久保留下來的,不會遭遇拆遷的風險。
他和一般人不同,絕對不缺錢,沒有一點惦記借拆遷發財的意思,也沒這個必要。
他更看重的是這些核心資產的升值與利用。
在他的眼裡,這些房子如果買過來都是帶著房契的。
那是可以作為基業一代代傳下去的,和那些文玩字畫沒什麼區彆。
如果有,就是更具實用性和商業應用性。
總不能他好不容易買了房子回來,又費了半天勁修好的房。
沒美上幾天呢,等九十年代政府一聲令下,再給扒了。
那他不是賠本兒賺吆喝嗎?搗這個亂乾嘛。
有這工夫,還不如多收幾件字畫古董或者珠寶玉器呢,對不對?
當然,具體範圍圈畫好之後,洪衍武也不能光自己得意啊,他還得讓他親爹給掌掌眼呢。
這一是為了挨幾句誇,二也是需要老家兒的支持。
想想看,買這些房,那過戶總不能都用他的名兒吧?
實在太招眼了。
那好,家裡人從上到下誰也甭跑。
從爹媽到兄弟姐妹,那都得挨個把身份貢獻出來,過戶當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