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幫人也因為鑽不了他的空子更不滿了。
現在的情況是“高第街”的商戶已經聯合起來抵製他們。
每家隻肯限量供貨給他們,而且價格也商量好了,沒人再肯落價。
所以京城的貨想要供應不出問題可就難了。
他著急的是,得趕緊找個新的市場進貨。
可惜“十三行”貨色單調,新出來的“夜市”又隻是零售買賣,還真沒能代替這裡的。
實在不行,就隻能付傭金找外埠商人幫忙代買了,這樣都比直接從“高第街”買劃算。
“力本兒”跟著附和,說現在“高第街”的商戶隨著買賣繁榮,已經不怎麼把他們當回事了。
跟他們談買賣太費勁,這是認錢不認人,一點不念交情了。
正因為如此,當他認識了剛從鄉鎮服裝廠辭職的“阿昌”之後,才會想到要自己辦工廠,好直接掌握貨源。
但和他們兩個不一樣,“阿花”卻又是站在“高第街”商戶們的角度考慮的。
她委婉地相勸,說其實這些商家也有他們的難處。
現在稅收嚴了,管理費高了,房租也貴了,甚至就連走私都沒以前容易了,大家的成本負擔重,想漲漲價兒在所難免。
可“大寶”和“力本兒”倆人脾氣急吧,還認死理,把價錢卡得太死。
她試著幫忙調解過幾次,鄉親們都怪她偏向京城人,她也就不好再管了。
結果正因為這種根本的利害矛盾實在難以化解,情況才會越來越惡化,弄成這個樣子。
要照她看,想解決這個問題,恐怕還得大家都讓一步。
和氣才能生財嘛,如果洪衍武這個大老板願意出麵談,她願意再舍一次麵子。
就這樣,幾個人通過不同角度的講述,大致拚湊出了整個事情的始末。
然後就都眼巴巴瞅著洪衍武,等他來做決定。
不過說真的,洪衍武心裡卻覺著有點好笑。
因為這事表麵上和他雖然沒什麼關係,可實際上他才是始作俑者。
是他帶來的蝴蝶效應,改變了原有的曆史的發展軌跡,才會惹出來這樣的麻煩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彆忘了,當初他帶人來花城時候是1981年年底。
那時候“高第街”開張沒多久,這個市場也並不出名,往來的客商都是周邊的人。
商戶們單筆做成的最大買賣,不過是數百件的貨,上千元的金額而已。
哪兒有像他們這樣組團前來,動輒幾萬塊的交易,動用火車皮往京城運貨的大商家啊?
而且他們采購商品,還是通過“服裝夜市”麵對整個京城來銷售的。
所以說句實話,像這樣具有雄厚資本實力,需求量持續又穩定的購買方,與當時的商業環境完全不匹配啊。
宛如一個魚塘鑽進來一頭史前巨獸一樣,是壓根就不應該在這個年代出現的經濟怪物。
像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月需求量,幾乎一下能占到整條“高第街”月銷量的五成。
隻要談成了他們的買賣,任何商戶一下就能賣斷貨、吃個飽,那這幫人還能不紅眼嗎?
他們這些京城人,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高第街”所有商戶競相討好的最大主顧,沒有之一。
而由於初期的商戶們缺乏商業經驗,為了拉攏客戶也沒有什麼招數。
那除了請吃請喝,就是競相殺價唄。
於是洪衍武他們這幫人便宜可就占大了。
幾乎所有“高第街”的人都在圍繞著他們忙和,進貨成本輕而易舉就壓到了最低,甚至還有人主動送貨上門推銷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