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守規矩。
艾師傅按傳統辦法在烤製前把鴨坯吹了氣,這為的是使脂肪泡沫化,讓皮肉分離。
如此入爐烤15分鐘左右,油就從毛眼往外冒,相當於自炸,這樣才能保證酥脆。
另外傳統烤鴨片製方法一般是“兩吃”。
即先把鴨脯上的皮片下來,給每位客人一片,嘗一下,因為它很酥脆,必須趁熱吃,否則涼了,油就出來了。
其次要求每一刀都得有肉有皮,等到最後上鴨頭和裡脊時,便意味著一套已經上完。
至於片鴨子的108刀和118刀之說,那隻是技術考核用的標準,實際操作不能這麼來,否則時間太長,鴨子全涼了。
可偏偏這些必不可少的工序環節,有的名店卻都給省了。這種“改良”,不但讓口味變差,也讓顧客的感受變差了。
四,重細節。
輔料同樣是很重要的。
像“清真烤鴨”的荷葉餅就是現烙的,雖然不能透過它看報紙,可是綿軟。
那是吃的東西,樣子永遠沒有口感重要。用這樣的餅卷,才能吃出烤鴨的脆勁兒來。
也正是因此,“清真烤鴨”並不讚成把黃瓜和鴨肉一起卷在餅裡。
而是認為清香味兒的黃瓜條隻是為了單吃清口。非要卷進去,反而會削減鴨肉外焦裡嫩的口感。
還有湯。同樣的緣故,“清真烤鴨”的鴨湯不上濃湯,是清湯加蔬菜,為的就是清爽,解膩。
總而言之吧,這頓“清真烤鴨”從頭到尾,不但讓人領略了一種傳統技藝,感受到了一種人情。也體會到了一種飲食文化。
彆說日後隨處可見的廉價烤鴨了,如今變得越來越像“流水線”的“聚德全”和“便宜坊”也不及多矣。難怪當年能成為力壓兩家老字號的上席大菜。
這才叫真正的烤鴨。也隻有“張大勺”這樣的真正行家,才能尋得著啊。
而除了以上這條,“張大勺”的美食觀點裡還有個根深蒂固的原則。
那就是認為一道菜的好壞,食材的因素占60%,工藝占40%。
所以他對食材質地的選擇,向來有自己的堅持和要求。
彆的不說,光看他去不看菜單跟廚師怎麼點菜就明白了。
拿這頓烤鴨為例,他當時不緊不慢的,是跟艾師傅這麼交代的。
“今兒的龍須菜新鮮嗎?新鮮就給我扒一個……有鮮蠶豆不?是剝兩層皮的那種?……現在這個月份了,大蔥,那就得要山東的‘高腳白’。黃瓜得給我去皮,人老了,牙不好……對了,剩下的鴨架子彆忘了給我燉白菜心啊,清湯撇油……還有,烤鴨剩的鴨檔油也甭糟踐,你再拿它給我溜個黃菜。”
(注:龍須菜,京城話指冬筍,以筍尖形態而得來。黃菜,京城話指雞蛋。為什麼這麼叫,前麵已經有了解釋,不再贅述)
聽聽,就這番話,怎能不讓人心裡暗自歎服?
啊,所謂的美食家,便是並不隨著餐廳的菜單來吃,而是有自己的主見,講究最新鮮的食材,隻求味純並不求豪華。
甚至日後,洪衍武與“張大勺”越熟悉,就越發現他這種觀點的一慣性。
什麼東西貴要貴得有道理,還講究什麼東西做什麼菜。料不能不好,也不能過好。
就說海米拌芹菜,芹菜很便宜,可得選,什麼芹菜能做,什麼不能做。
“張大勺”要吃,就要菜心裡中間那一根,拿出跟海米拌。
芹菜根本不貴,但一捆隻挑出那麼一點就貴了吧?
而且海米也一樣,“張大勺”要用3厘米以上的,跟個大彎鉤一樣,最高品級的,也叫大蝦乾,洪衍武隻有在濱城的時候才見過。
再比如做一盤炒鱔魚糊,香菜應該是短而茁壯的比細而長的好,胡椒粉也必須得是什麼樣的,才能達到這道菜的需求。
所以綜合而言,隻要“張大勺”肯花錢去吃的東西,那永遠物有所值。
當然,這一點彆人可學不來,因為是建立在“張大勺”極為特殊的個人條件上的。
不但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專業知識,也因為他到哪兒去都有熟人,可以直接跟廚師交流。
否則的話,他這飯根本沒法吃。哪兒有人會容忍他這麼挑三揀四啊。
最後,“張大勺”還特彆講究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這種應時應季,不但是針對食材,也指人的生理變化和需要。
比如說,從全年來說,夏日天熱人的腸胃寡淡,就得吃清淡一點,靠小菜兒開胃。秋季物產豐富,鮮貨橫行,自然是嘗鮮最好的時節。冬日天寒地凍,人需要脂肪,葷腥就要多進一些。
這些都是點菜的原則。
而且外麵賣的吃食也有許多隻是特定時候才有,比如夏天的荷葉粥,秋冬的“炸三角”,不到日子沒有,過時也不候,不懂得這點的人,要是自己再不會做,這輩子可能都嘗不到。
再比如拿全天來說呢,“張大勺”也有準則,就是把午飯定為一天的正餐。
中午一定得吃飽,也吃得最豐盛,反倒飲酒上相當控製,頂多也就是微醺。是以補充能量和營養為重。
到了晚上就不一樣了。老爺子絕不大吃大嚼,隻進流食,以調養腸胃,安穩睡眠為主。
如果洪衍武執意請客,實在盛情難卻,那也頂多是就著酒,吃點小菜兒、小吃而已。
但這就屬於洪衍武和陳力泉給自己找事兒了。
因為晚上酒是可以多喝幾杯的,而下酒的小菜兒和小吃必取精致,老爺子也是絕不肯湊合的。
“浦五房”的醬鴨,“五芳齋”的叉燒,“蝦米居”的野兔脯,“全素齋”的素什錦,“砂鍋居”的炸鹿尾……隻要老爺子開口,他們倆都得繞著圈兒的買去。
不過好處就是,老爺子往往自己也弄點自製的玩意增加花色。
像南味的酥魚和羊羔,又或是福州的炸油菜鬆和冬菇冒筍,京城的炸咯吱、素排叉,浙江的糟雞,四川的臘腸,南北都有的糖醋辣白菜墩和醬瓜炒山雞丁等。
不誇張的說,擺在一起,每次都得有琳琅滿目七八蝶兒,那就是全國各地的小吃大會啊。
所以,跟著“張大勺”這麼吃下來,沒幾個禮拜,洪衍武和陳力泉就立刻感到自身境界都提高了。
至少他們算是大致明白了真正的“會吃”的,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那就是不會道聽途說,不會人雲亦雲,也不會先入為主。
追求的絕對不是名饌,但一定得是美味。
同時也要順應自然規律,符合養生之道。,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