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佩服(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183 字 2024-04-16

無論對於哪一個商人來說,社會上的重大變化往往都意味著最大的生意機會。

作為共和國來講,打開國門之後,來到首都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這便是當代最重要的變化之一。

這一點對大部分京城人來說,其實並不太難感覺到。

因為天安門廣場上,故宮前,王府井,使館區這幾個地方,各種膚色的“歪果仁”一直都在與日增多。如果以年來計算,更是以幾何速度來爆炸的。

還有,“京城飯店”、“友誼賓館”這些涉外賓館越來越人滿為患,甚至新開張沒多久的“建國飯店”,入住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聚德全”在京的幾家門店,如今每天接待的顧客已經有四成是外國人和港澳同胞,更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隻是感覺到這種變化是一回事,但懂得窮人要和有錢人做買賣這個道理,能清晰地把這個現象與賺錢聯係在一起,卻是另一回事。

整個京城也僅有不多的聰明人,才注意到了這些洋人本質上是一個個流動的錢包。

像倒騰外彙券的“黃牛”們是一批,從外交公寓的外國人手裡“收破爛”的有一批。

也有教外國人漢語的,幫外國人做翻譯的,甚至還有出賣肉體陪外國人睡覺,或是傍著外國人,狐假虎威,行騙懵錢的。

而就是這些聰明人,也沒有一個能像洪衍武這樣獨具慧眼,發現旅遊商品這塊大蛋糕的。

因為實事求是的來講,旅遊商品這個概念在我國一直都是沒有的。

過去,我們對外國人的生活毫無限製,這些傳統玩意也實在沒什麼新鮮的,外國人來到京城,想買這些小玩意,隨處可以賣到。

同時我們的商家又一直把古玩、茶葉、絲綢、繡品這些高級商品當成普通的買賣來看待。

隻要進店都是客人,掏錢就夠了,誰管你是出於什麼動機來買呢?

所以也就從未有人把這種特殊的市場需求單獨區分出來過。

但改革開放之後可就全然不同了,改變恰恰從這時開始。

一方麵是共和國對入境的外國人管理嚴格,限製很多,購物、吃飯、住宿都必須在指定地點。

另一方麵,傳統工藝品的生產長期不受重視,在“運動”中日益凋零,民間藝人幾乎不複存在。

而眼下私營經濟的恢複又剛剛才開始起步,重新開始做買賣的操業者甚少。

於是老外在這方麵的需求便很難再得到滿足,一個需求龐大卻幾乎毫無競爭的市場也就這樣形成了。

實際上不少來華夏旅遊的外國人都是“揣著錢來,又揣著錢回去”,還常常會抱怨說“華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旅遊紀念品的國家,京城是唯一沒有旅遊紀念品的首都”。

以洪祿承的眼光,一經洪衍武提醒,是很容易就看到其中蘊藏的厚利的。

那麼由此可知,洪衍武能“想到”這一點,在他爸爸洪祿承的眼裡,是多麼的“有創意”啊。

事實上,儘管嘴上沒提起過,但老爺子的內心,是很有點自愧不如,相當佩服兒子的。

但反過來呢,談到具體經營和規劃方麵,可就該換成兒子來佩服老子了。

說實話,洪衍武也有點本事不假,他自己把其他的幾樣生意不規劃的挺好嗎?

可彆忘了,他經營上的優勢主要還是體現在製度製訂和掌控人心上。

額外的一點小聰明都體現在了怎麼發現渠道、運用渠道和有效利用現有條件、如何降低成本上了。

這點本事,主要得益於他過去房地產商兼顧流氓的從業經驗,和重生帶來的“遠見卓識”。

但他的弱點恰恰在於從未涉足過需要不斷開發產品,為大眾提供長期服務的實體行業。

說白了,他這個野蠻生長的投機主義,是完全跟著記憶中的熱點走。

市場上缺什麼就賣什麼,什麼利厚就賣什麼。而對於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卻完全是初級認知。

想想看,他之所以從“花城”進貨,讓底下人就認準牛仔褲,不就是怕踩錯步子嗎?

這本身就是一種欠缺能力的表現。

而他這方麵的缺陷,在商品緊缺的時代還不會太明顯。

但如果沒有了重生優勢,一旦進入百花爭鳴,人們的需求變得多樣化的時代,他就該越來越感到頭疼了。

如果按洪祿承的理論來看,這也就是習慣了靠渠道撈偏門的副作用了。

那麼如果讓洪衍武自己來規劃旅遊商品的話,按他的設想,應該就是全麵撒網,遍地開花的遊擊戰。

凡是有外國遊客的地方,就該有他的人。

至於具體商品上,隻要有民族特色,成本低就好,拿過來打著純手工的旗號就賣唄。

反正是殺“外國豬”,又不會有回頭客,摟頭按脖子就一刀,能放多少血放多少血。

但實話實說,如果真的要按照這樣去辦,痛快是痛快了,恐怕收益就會大打折扣了。

因為他忽視了一點,旅遊商品和他從事的其他生意最大的區彆就是,那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剛需”,也不是“癮品”。

千萬彆拿外國人當二傻子,人家買這些東西不過是心情愉悅下的錦上添花之舉。

買可以,不買也可以。哪兒能明知道是坑還往裡頭的跳呢?

必須得看上眼,真心喜歡,價格還得合適才行,不會跟著你的指揮棒轉悠的。

事實上,失敗的例子早已存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