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討主意(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6250 字 2024-04-16

既然提到“專業戶”這個詞兒,那又得好好說一說了。

因為這也是我國改革曆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本質上是與農村緊密相連的。

像養雞專業戶、養牛專業戶、蔬菜專業戶,等等。

而且這個詞兒的背後還蘊含著一個意思,那就是我國的第一批萬元戶。

是的,由於發展經濟起始,改革政策首先惠及的就是農村,民生領域最迫切需要改善的也是農產品的供給,所以萬元戶必然會在農村最先出現!

隻可惜農村的萬元戶實在不好當,真沒過上幾天的好日子,反倒淨遇見了麻煩!

這話是怎麼說的呢?

首先與“眼睛”有關,一個是“紅眼病”,一個是“左視眼”。

“紅眼病”比較好理解,那就是嫉妒你。

像當年誰要先一步成為了萬元戶,通常都要遇到彆人找上門來借錢的難題。

有的乾脆就是直接索要。

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家裡結婚、看病、購買生產資料,無不來跟你伸手。

他們的道理是,“你既然是個萬元戶,拿出點錢來好比是牛腿上拔下一根毫毛,算什麼呢?你就應該發揚‘革命風格’,否則就是對不起父老鄉親,為富不仁。”

你要不給那可不行。那便會有人到鄉裡、縣裡告狀。

這些人會理直氣壯用“運動”式語言大發感慨。

說萬元戶的出現不是社會主義。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認為這是鼓勵出現新的資產階級。

要知道,這可是距離“運動”結束才剛過去四年啊。

曾經經曆的那些往事還曆曆在目,疼痛還尤在身上,哪個萬元戶能不怕?

另一方麵,也仍然有一些乾部的思想意識沒及時跟上形勢。

這些人對農民發展商品生產深有顧慮,“想起來不順心,看起來不順眼,做起來不順手。”人稱“三不順”,或者叫“左視眼”。

說白了,也就是用極左的眼光看問題,就怕有人搞商品經濟。

他們會說,過去為什麼革命啊?不就是少數人富裕,多數人窮嗎?

於是就要警惕,就要製造阻力。那萬元戶還好受的了嗎?

而除此之外呢,即使有的萬元戶能應付好人際關係,或者是遇到堅決執行一號文件的開明領導,可仍舊不會就此一帆風順,毫無後顧之憂地從事生產。

因為還有一個經濟領域的大問題來跟農民們為難呢。

那就是通過政策大力發展、鼓勵多元化生產,農產品確實是增多了,可銷售渠道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

具體的例子,就說雞蛋吧。

到了這個年頭,對京郊的農民而言,這個“雞屁股銀行”就有點靠不住了。

8月 5日京城市委、市政府批轉《關於京城發展養雞事業的調查報告》。

報告中就指出,近4年來,本市養雞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已有國營大型雞場 24座,飼養蛋雞 114 萬隻;集體半機械化養雞場 125座,飼養蛋雞 77萬隻;散養雞場 1000多座,飼養蛋雞 331 萬隻;社員戶養蛋雞發展到550萬隻。

同時狠抓了育種、飼料加工、防疫等環節,養雞事業成龍配套。城市居民食用鮮蛋已由外省調入為主變為本市生產為主。

毫無疑問,這份報告絕對是政府的工作成績,對廣大京城市民也是好事。

但反過來看,對京城周邊農村眾多的“養雞專業戶”卻不那麼美妙了。

因為實事求是的講,除了雞蛋,農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如此方便和迅速地把產品變現的項目。

可就因為機械化的國營雞場出現,雞蛋卻麵臨著產量大增,市場接近飽和的局麵。

農民的雞蛋不好賣了,賣不上價兒去,這讓人為難不為難?

而在這方麵,農民們無論在成本還是規模上,偏偏永遠無法與薄利多銷的國營雞場競爭。

因為要用土法養雞,光靠“雞生蛋,糧食換”不行。

再怎樣,自然養殖法,一年頂多一百個蛋。

可國營雞場機械化生產,選種、孵化、飼料都要經過人工調配,卻能讓一隻雞產蛋三百個。

雖然口感和營養有所犧牲,可成本和價格都下來了不是?

那麼如果放大來看,這幾乎就是我們農村今後要一直麵對的整體困境了。

隻要我們農村小農經濟結構不改變,農村的商品經濟就絕不可能有太大發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