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造就(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220 字 2024-04-16

國人向來有傻嗬嗬追時髦隨風走的毛病,如果尋求曆史,絕對夠倒到清朝的。

京城人也不例外,想的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區,什麼都得趕在最前頭,隻要時興就不能錯過去。

就這樣,大家就一起追了一撥又一撥的流行風,追了這個又追那個,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土老帽兒”。

穿衣、吃飯、居住、出行、甚至健康娛樂,方方麵麵沒有不追的。

當然,這裡邊多數人都是不過腦子的瞎跟著,幾乎全是盲目地學,費勁趕時髦兒的主兒。

甚至還有人不惜做一些“老黃瓜刷綠漆”的事兒,弄出來樂兒可是忒多了。

比方說吧,一個老爺們兒沒事再馬路邊溜達,忽然間前麵排了一長串兒人,於是這位什麼都不問,排著。

挨到頭才發現,原來是排隊上廁所的,他還排了女的那個隊,怪不得一堆人回頭看他呢。

而究其原因,其實這種現象不外乎是長期封建社會形成的盲從心理在作怪。

俗話說得好,“過河隨大流,淹死也不屈。”

我們的老百姓心理沒準主意的時候,就習慣逮誰跟誰走

何況經曆過“大躍進”和“特殊的十年”,大家做事的方式也變得更加極端化了。

習慣了非白既黑,非此即彼。

乾什麼都講究一步到位,不能有絲毫猶豫,必須立場鮮明,根本不存在過渡。

而且價值觀裡“少數服從多數”,和“法不責眾”的意識占據絕對上風。

那麼隻要有人群在,就一準兒能形成氛圍,而一有氛圍,就能掀起鋪天蓋地的聲勢。

所以廣告對我們的老百姓就特彆管用,我們老百姓也就特容易被忽悠。

真要想改變這種常年固守而形成的心理缺陷,實在是任重道遠。

不過什麼事兒也得兩說著,這種現象倒也能折射出我們的老百姓,無論在生活和精神多麼苦難的環境裡,始終擁有追求新鮮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熱情。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熱情,不斷地創造流行並使之商業化,人類才可能使其思維更加活躍。

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的老百姓永遠有這樣的信心,並堅持參與各種各樣的變革,且積極地與時俱進,才是我們國家富強的真正內動力。

說到這一點,能看得見的最有力證明,就是隨著改革開放,1982年的流行頻率和流行種類增多了。

而且和過去還有了很大的區彆,就是這一年,幾乎每種流行都跟商業消費緊密聯係在一起了。

反倒是像過去打雞血、喝紅茶菌、刷牆圍子、酒杯做台燈、膠片做燈罩、玻璃絲編製、糖紙串門簾,這樣無需什麼花費,重在參與的流行,很少見到了。

簡短結說一句話,那就是眼下的時髦啊,都開始變得和錢有關了。

比如說服裝吧,進入了五月份,京城也開始像滬海一樣,逐漸流行起百褶裙和無袖的連衣裙來。

今年的裙子特點是上衣因表現形體美而變得緊身了。

而且都是服裝廠的成衣,沒人再自己做了。

從服裝的材料上看呢,人們也一年比一年更加挑剔。

兩年前流行的“的確良”麵料現在徹底歇菜,已經完全沒人穿了。

不過作為服裝夜市來講,這次商機並沒有及時抓住,這些裙子都是大商場在熱銷。

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洪衍武作為掌舵人沒及時反應過來。

二是因為花城根本是港式服裝的天下,這樣的裙子就沒有流行起來。

好在他們這夥兒人也不虧,因為洪衍武初次去“花城”就曾有吩咐,讓“大寶”和“力本兒”等天氣一熱,千萬彆忘了從“十三行”大量購進折疊花傘。

這倆小子都記著這事兒呢,一點不敢怠慢,老早就開始談貨源。

於是一過“五一”,數以萬計的,好幾個集裝箱的貨先後運到了京城。

此舉竟然無心插柳,成功地在京城掀起了一場“花傘熱”。

雨傘也能流行成風?

說起這事兒,恐怕許多人都不信。

可要知道這是什麼年頭!

這個時候的北方,國人還大多用著黑色布麵的大雨傘。

頂多也就還有個綠或藍,全都統一長長的傘杆兒。

當拐棍兒是合適了,可要不是天氣預報說有雨,誰出門也不愛帶它。

反過來,折疊花傘就不一樣了,那是從香港、台灣傳進來的新東西,隻有沿海地區花城、福州和滬海有幾家工廠可以生產。

彆看這種傘此時的樣式還隻是兩折,但傘把一抽就短了一半,已經夠裝進包裡的尺寸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那些難看的傘布,變成了絢爛多彩的花傘麵。

得,這一下好了。

不管下雨不下雨,隻要出門,姑娘們就樂意從包裡拿出傘舉著,美其名曰“擋太陽”。

於是不但街上有了撐著花傘的大姑娘們,搖來擺去的一景兒。

這傘也就從此有了個彆名,叫“遮陽傘”。

另外除了東西好,傘的價錢也不貴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