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節,無論電視熒屏還是電影銀幕,教育意義都遠超娛樂作用。
首先說電視,從這一年的年初開始,每星期二、四、六下午六點二十分,以及星期日上午八點半,打開電視機的觀眾們,都會聽到《follow me》的片頭曲。
這個英語初級教學節目,它以情景短劇的方式,教給觀眾一些英語日常用語。
因為貼近生活,代入感強,節目播出後,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
配合節目播出而發行的教材,僅第一冊就賣出百萬冊。
主持人花克琳,一個說話慢條斯理,紅頭發的倫敦姑娘,也因此成了整個八十年代裡,華夏最知名的外國人。
而在這個電視還不十分普及的年代,在為數不多能跟著電視學英語的人中,陳力泉又算得上是最為幸運的一個。
因為洪衍武送給他的新年禮物,就是“友誼商店”剛剛到貨,用將近六千元外彙券,才買下來的一台東芝錄像機和十二盤空白錄像帶。
雖然為了低調,隻能接在陳力泉屋裡的黑白電視上使用。
可在節目連續播出的五年裡,陳力泉卻是全國唯一一個,能一期不落地錄下來,並且認認真真學習了全部教材的人。
而且洪衍武自己,也跟著學了個半瓶子醋。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筆等同於一戶人家全部積蓄的價錢,花得倒也值了。
更何況洪衍武還算比較有經驗,他買的是全製式的。
這也就意味著咱們國產的p製和美國的n製都能放,至少可以正常使用到vcd出現,不用再折騰了。
說來都有些心酸,像上輩子,他可沒少為了製式問題發愁,東借機子西串帶子的。
這沒轍,製式不對就放不出信號來啊。
想當年,看一回“帶勁”的片子容易嗎?
其中的艱難困阻和要冒的風險,遠不是當下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年輕人所能了解的……
其次咱們再說說電影院,從大年初一開始,京城的各大影劇院裡,上映的是新拍攝的紀錄片《拚搏》。
這部紀錄片展現的是上一年我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艱難奪冠的過程。
在改革開放之初,體育不但成為我國在世界展現國人形象的一個重要舞台。
體育上實現的突破也被賦予更多的政治含義,成為激勵國人的一麵旗幟。
因此《拚搏》在社會上同樣造成了強烈反響,女排精神為人們的價值觀提供了新的補充能量。
像許多文藝明星們就紛紛公開表示要發揚女排的拚搏精神。
蘇曉明說,“女排打開世界冠軍大門的關鍵在於她們具有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我想今後在自己演出上也要向她們學習這種精神,更嚴格的要求自己”
電影演員沈丹萍也說,“在拍攝上一部電影時,暴露了我很多弱點,嬌氣、軟弱、缺乏信心。今後我要學習女排運動員那種刻苦練好基本功的毅力。”
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放大投射到了整個社會,我們的人民群眾,才會在三天春節假日結束之後,以格外朝氣蓬勃、鬥誌特彆昂揚的精神麵貌,重新投入到日複一日的工作、建設和學習當中去。
自然,京城的個體戶們同樣不例外。
他們像其他人一樣,也受到了這種女排精神的感染。
哪怕他們的乾勁和振奮,至少有一大半還是源於對財富的渴望,為自己謀利。
可真要是個體戶們心情不錯,他們對顧客也就能更和氣點,東西賣得也會便宜點。
而且這一代人,無論屬於什麼社會階層,他們的愛國情懷都是恒定不變的。
誰要是能見著郎平,他們甚至舍得不要錢,把東西統統白送。
誰又能說這就不是覺悟?這不是為祖國做貢獻?
所以說,在法定假期結束的第一天,服裝夜市也毫無拖延的開張了。
不但市場裡頭的個體戶誰都沒在家偷懶,各就各位,準備來個開張大吉。
就連那些市場外的小商小販們也掐著點兒,摩拳擦掌的卷土重來了。
值得一提的倒是,這些想借地生財的“無證戶”就跟耗子下崽兒似的,數量上變得更多了。
光烤白薯的就來了倆,賣糖葫蘆的至少有仨。
其餘賣褲衩、背心、鞋墊、襪子、手套、帽子、玩具、柿餅、杏乾、針頭線腦的,更是不計其數。
看看就知道了,還不到18:30呢,這幫人就已經把馬路牙子擠得滿滿騰騰,爭先恐後地先吆喝上了。
“冰糖葫蘆!”
“烤白薯,栗子味兒啊!”
“加厚鞋墊!便宜的啊……”
一時間引得摩肩接踵、人聲喧騰。實在是紛亂異常,嘈雜極了。
但這畢竟還算正經做生意的,更難聽、有礙觀瞻的,那還有的是呢。
像有一個蓄長發的青年站在便道上抖動尼龍長統襪,嚷著,“快來呀,快來買電影中交際花穿的襪子哪!”
自然是路人人皺眉側麵。
有人大概心裡會想,交際花穿的,誰願意買啊?
嘿,可事實上,居然有很多人在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