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籌劃(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221 字 2024-04-03

其實宋國甫所希望能達成的目標很簡單。

隻要能在保證街麵市場井然有序的情況下,實現區政府辦夜市的初衷,再給西城工商分局上交點管理費就行了。再無其他奢求。

而這個市場一旦興隆起來,日後能為國家創造多少利稅,為社會提供多少相關就業機會,當時的他完全沒有這個概念。

可就是這個不算高的目標,他也覺得實現無望,有點不切實際。

因為畢竟乾了這麼久的工商,他自認為多少算是了解一些市場的經營情況。

據他所掌握的情況,這個年頭個體戶賣什麼,也沒有賣農副產品賺錢。

這是因為老百姓手裡但凡寬裕點,除了攢錢買家電的崇高目標以外,首先考慮就是用來慰藉自己腸胃。所以農副產品的交易機動性特彆大,周轉快。

但反過來,市場上的小百貨類就不行了。

眼下老百姓對待日常生活用品的態度,是能補就補,能湊合就湊合。

像胡同裡補鍋的、鋦碗的、焊洋鐵壺的、磨剪子戧菜刀的,全有。家什不用到徹底沒法修理了,老百姓是堅決不更換的。

就是更換,不還有國營信托商店裡的舊貨可以搶生意嗎?

因此乾這個,就賺得少而慢。要沒有點野路子,能搞到便宜貨源的人根本不能乾,否則弄不好就得賠了。

同樣的道理,具體到服裝上,宋國甫就覺得應該也和小百貨的情況差不了多少。

一般來說,富裕的人呢,要麼去商店裡購買成衣,要麼自己買布料找裁縫量體裁衣。

貧困的呢,要麼去信托行買舊衣,要麼自己縫製。補丁這東西,雖然不如以前那麼普遍了。可如今在不少人的衣服上還是能見到的。

而服裝公司這邊的貨源呢,又隻願意批給一些殘次品、滯銷品。且價格能優惠程度不高,隻比正常出廠價低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最後再考慮到辦的市場是夜市性質,每天隻有短短幾個小時營業時間,那這買賣可就真的很難做了。

真為參與進來的個體戶,要投入的本錢,和需要承擔的經濟負擔的實在不輕。

像做買賣必備的一輛拉貨三輪車得有吧?舊的也得二三百塊。還有進貨的本兒呢?也得差不多一樣的數兒吧。

另外集貿市場的管理費也不算低。通常的情況,是小百貨每天收一塊五到兩塊,農副產品視品種不同兩塊到四塊。

如果按月算,小百貨往少了說也得四五十,農副產品往多了算那就得一百往上。

而辦這個夜市,要想出點成績,讓上頭高興點,哪怕是每天就幾個小時。攤位怎麼也得收個三四十吧?何況稅務局還要按季度征收定額的工商營業稅呢。

就靠賣服裝公司的處理服裝,來擺攤兒的交得上這個錢嘛?而且無論賣得出去賣不出去,這些錢都是必須要交的。

所以無論宋國甫怎麼想,他都覺得不會有人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來乾這個。

更何況就是真能招上人來,他也不是就此放心了。因為萬一買賣不好,來的人掙不到錢,那最後也肯定是個“黃”字兒。

其實他怕就怕出現這種情況。打個比方,萬一開了一個月就散了攤子了。那可就等於給政府臉上抹黑了。

絕對是白忙和一場,最後反而無功有罪了。這又有多麼冤枉呢?

至於其他具體怎麼籌備、怎麼安排、怎麼實施的苦、累、瑣碎,那反倒是次要問題了……

對於宋國甫表現出來的憂慮重重,洪衍武能理解。

因為這就是這個年代人們的普遍狀態。大家對怎麼做買賣所知都相當有限。

沒人懂得什麼叫市場規劃,沒人懂得什麼是消費群體定位,他們也不懂得什麼叫差異化經營,更不懂得什麼叫時尚流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