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婚姻大事(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571 字 2024-04-03

走到了八十年代初,作為生於五十年代的人,作為上山下鄉的一代人,從年齡上來講,都已經到了該成家的年齡。

甚至作為年歲最大的“老三屆”的那批人,在“晚婚晚育”的號召下,已經被耽擱得很遲了。

而如果把“成家立業”作為一個人“社會化過程”的主要標誌的話,就當下的社會大環境來看,通過這幾年的時間,大多數知青已經返了城。返城之後呢,要麼上了班,要麼乾了個體。

那麼“業”不管好壞,都已經算“立”了。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考慮下一步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隻是這一代人,正因為是人口數量瘋狂“爆炸”的一代人。那麼從生到死,他們的人生就不得不麵對所有因同齡人過多而引發的困境和難題。每一個人生重要環節,都注定會成為讓他們感到為難的嚴苛考驗。

結婚這件事對他們而言也不例外,同樣需要解決許多現實難題。

首先結婚得有人,就是“對象”,成家的另一半。

可當年的人滿腦子都是革命熱情,社會傳統也一直把“搞對象”等同於“耍流氓”,所以那些大男大女普遍對這種事兒沒經驗。

同時因為年歲都大了,少男少女朦朧已經沒有了,目的就是要成家,過日子。時間便顯得很急迫。他們怎麼能不手忙腳亂呢?

說白了,誰都知道周圍的“窗戶紙”很多,可難題是怎麼找著“窗戶”,又到底該“捅”哪個“窗戶”。

其實“找窗戶”這一步倒還好解決一些。當時雖然沒有互聯網,沒有qq,沒有手機,可有親戚朋友給介紹啊。

正因為是普遍現象,誰家恨不得都有單著的,所以在這個時候,社會上保媒拉纖的情況開始增多。各個單位一下班,都是急茬去“約”的。

就是最後一步,到底該選誰,成了最大的障礙。

當時的人可沒有今天的觀念,對婚姻這件事那是慎重又慎重。雖然法律上能離婚了,可這個問題社會上詬病、非議頗多,沒人覺得有了“後悔藥”,可以隨便來。大家還是把婚姻當成“一錘子”買賣,該挑剔還挑剔。

在這方麵,如果兩個自身條件差點的人湊在一起,反倒會好辦一些。因為基本上都有自知之明,這就能比較務實地彼此遷就,你讓一步我退一步,好事也就成了。

怕就怕沒有自知之明的,或是個人條件真不錯的主兒,那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的拒絕理由可就多了去了。

比如女的挑男的。

“這人精神被汙染了,對報紙上的英雄事跡竟然無動於衷”、“居然不知道舒婷是誰,她的詩一首都沒讀過”、“他還沒長大成人呢,老跟他侄子一起看動畫片”、“他爸媽愛打麻將,那是好人玩兒的東西嗎?那是賭博”、“劉文正的歌兒多棒,他根本不愛聽男人的歌兒”,等等。

像男的挑女的也一樣。

“長得挺漂亮,可老嫌我工作服臟。太事兒,工人的工作服,能不臟嗎?”、“這個夠浪漫,可太愛跳舞,現在正嚴查呢,彆為這個再給我抓起來”、“她雖然脾氣好,可有五個哥哥呢,真以後兩口子拌嘴,挨個都找來,誰受得了”、“這是個自命不凡的人,以乾部子女自居,輕視工農”,“那個真是自來熟,見麵就問我有沒有海外關係,你找我這人還是找海外關係啊?”

用這種標準下來,哪兒就那麼好碰上合適的呀?恐怕不把自己挑成根兒蔫兒葉兒黃的“搓堆兒菜”,是不會醒悟的。

其次,成家需要錢,這在剛一改革開放時,也是很尖銳的問題。

時代確實變了,這不像“運動”的時候,兩個鋪蓋卷往一處一擱,就算成了家。沒有人笑話,沒有攀比。

儘管此時社會對家用電器的追捧還沒到最高潮,最凶猛的時候,但電視已經敲開了人們的欲望大門,成為了最引人向往的物品。特彆是彩電,那是讓任何人見到都走不動道兒的東西。

現在的人又都有一種補償心理,誰不希望自己婚事上辦得體麵一些啊?也算是給虧了本兒的青春多少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可要從實際出發卻不現實。八十年代初,一般工人工資從四十一塊五漲到六十多塊,看似逐漸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可奮鬥一年也隻能攢幾百塊。與外麵的風吹來新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品一比,立刻就萎靡了。這就對一般階層的人來說有很大的困窘。

當然,高檔家電暫時買不起還可以等,大不了日後兩口子攢錢慢慢買。但家具卻是先得置辦的必備品啊。

儘管備齊多少條“腿兒”,姑娘才肯出嫁這種事兒,聽起來極具小市民的俗氣。

可設身處地想一想,一個插隊知青回到京城,好不容易成個家。女方想要,男方想置,一輩子結一次婚,實在無可厚非。

要和今天動輒花父母的錢充排場,買房子比起來。那時用自己節衣縮食攢下的錢安一個小家,實在是既硬氣又悲壯。

當下流行的顏色是地板黃,必備的家具中除了酒櫃,還多了沙發。由於家具照樣要票,所以很多人請木匠做。街道邊,馬路空場到處能看見木匠乾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