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散啤背後(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3738 字 2024-04-03

不能再跳舞了,夏季業餘生活再次變得枯燥起來,許多年輕人因此萎靡了。

但上歲數的人也未準就打得起精神來。因為對他們來說,大熱的天兒,雖然跳舞的喧鬨沒了是件好事,可啤酒沒了就是件壞事了。

要說起啤酒這東西,其實老京城人並不是一開始就待見它的,有一個相當長的適應過程。

像建國後,除了少數家境優越的人,京城的普通市民對啤酒的味道大都很抗拒。不僅品不出它的香味兒和殺口勁來,還諷稱其為“湯藥”、“馬尿”。

後來到了六十年代初,人們才漸漸的改變了這個觀念,從不接受到逐漸接受。

而七十年代,是“散啤”消費增長的黃金時代。因為價錢便宜,比汽水冰棍都解渴,從本質上說,又是一種癮品。京城的人們不但愛上了它,簡直可以說是“追捧”。

但由於是在“運動”時期,雖然喝得人多了,產量卻沒能隨之增長。於是“散啤”變得越來越不好買,價格也從兩毛一升,兩毛六一升,四毛一升,一直漲到了現在的五毛六。

可哪怕到了1980年的夏天,京城幾乎所有老少爺們都已經把打一暖壺“散啤”,當成消夏必不可少的享受了。此時的京城卻還是隻有兩家設備陳舊的老啤酒廠。

一家是民族資本“雙合盛”改的“五星啤酒廠”,一家就是日本人“麥酒株式會社”改的“京城啤酒廠”。

這兩家啤酒廠哪怕開足最大馬力,一個月也隻能生產不到三千噸啤酒。如果按照當時京城人口466.5萬人計算,每人每月還分不到一瓶。

可就是這麼一點也不能全部投放到市場上去,因為大部分啤酒都賣給了協作單位,沒有進入市場。還有一部分是專門供應特殊商業係統、大賓館和政府招待所的。

實際上直接投放到市場,普通消費者能買到的啤酒每月不足百噸,這一百噸絕大部分還都是散裝啤酒。

想想看吧,三千噸,每月一個人才不到一瓶,一百噸就更甭說了,連一酒盅都到不了。

所以這一年也就成了京城曆史上,啤酒供應最緊張的一年。而本來就供應趨緊的夏季當然是這一年供需矛盾爆發,到達極致的時候了。

當時啤酒稀缺到了什麼程度呢?

儘管每天上午十點左右就有人持暖壺,塑料桶,涼杯等望眼欲穿的企盼著送啤酒的汽車的到來。可老百姓等了也是白等,在副食商店根本就看不到啤酒的蹤影。

那會兒拉散啤的是“130”罐車,簡直不能開上街。因為一上街,它就成了人民群眾的狩獵目標。汽車在前頭開,後麵能跟著一大長溜蹬著自行車的人在追。

當然,雖然有時能追到卸車的地兒,可太遠就沒戲了。更倒黴的是往往追了半天也是空罐兒,根本沒酒。

要說唯一能確定買到“散啤”的地方,也就隻有飯館了。可從六月起,京城各大小飯館又貼出不成文規定——“買一瓶啤酒搭賣兩盤菜”。

於是不但廣大消費者隻好望酒興歎,就連飯館裡就餐的顧客也不能儘興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